正月十七日,天色微亮。按照大明皇帝朱祁钰跟群臣的约定,这天他将要恢复出早朝。
群臣早早等候在午门外。听到钟鼓齐鸣,他们鱼贯进入奉天门。但眼前的皇帝让他们目瞪口呆,一个个怀疑自己眼花了:
御座上的人并不是景泰帝朱祁钰,而是被幽禁了六年多的太上皇朱祁镇。
当众人面面相觑之时,徐有贞站出来高声说道:“上皇复辟了!”
朱祁镇接着对群臣发话:“景泰皇帝病重,群臣迎朕复位,你们各人仍担任原来的官职。”
群臣只好下跪,山呼万岁。
就在昨夜,正月十六的深夜,大明帝国发生了一起诡异的政变。主事者仅纠集了千余人马,却在一夜之间颠覆了大明皇权,场面平静得让人怀疑期间有没有爆发流血冲突。
第二次坐上皇位的朱祁镇,若出版回忆录,书名一定是《我的成功不可复制》。
▲高墙内的皇权争夺拉开序幕。图源:摄图网授权
当然,如果朱祁镇不想隐讳的话,他的失败同样不可复制。
一个皇帝被异族直接掳走,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除了极少数的亡国之君,朱祁镇算是破天荒的倒霉蛋吧。但反过来说,皇帝被异族直接掳走却没有亡国,最后还获得生还,他也算是破天荒的幸运儿了。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蒙古瓦剌部的首领也先率军侵扰明朝。23岁的明英宗朱祁镇在大太监王振的怂恿下,像打了鸡血一样,并做出一个让他后悔一辈子的决定:御驾亲征。
在50万明朝精锐的拥护下,朱祁镇出发了。
大军抵达大同,王振发现情况不妙,于是劝说朱祁镇回师。朱祁镇相当于只是到边境慰问了一下,就准备打道回府了。但王振又开始作妖,他是河北蔚县人,在回程中想让皇帝绕道他的家乡,好在家乡人面前显摆自己的能耐。结果耽误了行程,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被也先的瓦剌军追至。
明军遭到暴击。史载,50万明军死伤过半,衣甲辎重全部被夺去。关键是,连朱祁镇也被瓦剌军俘虏了。
而不断作死的王振,在乱军中被护卫将军樊忠一锤击杀。
当消息传回帝都,整个朝廷和皇宫都陷入惶恐之中。
也先把朱祁镇当作对明朝进行政治讹诈和经济讹诈的资本,时不时就带着朱祁镇出现在大同城门外,以朱祁镇的名义降旨要求见这个见那个,搜刮一批银子就走了。
朱祁镇的母亲孙太后,希望把皇帝赎回来。她和钱皇后一起,搜罗了宫中的金银珠宝,用8匹马把所有值钱的东西驮到瓦剌军营。也先照单全收,却只字不提放回朱祁镇。
这把明朝逼到了没有君主的境地。
朱祁镇被俘4天后,他的同父异母弟弟、郕王朱祁钰摄政监国,代行皇权。
又4天后,朱祁钰临朝听政,群臣像往常一样上朝。有大臣在殿上揭发王振的罪行,说王振虽死,其余党还在,不诛灭九族无以谢天下。
群臣一起跪倒在地。
朱祁钰于是下令,让锦衣卫指挥使马顺去抄王振的家。
话音刚落,给事中王竑突然把马顺扑倒在地,劈头盖脸一顿痛殴。群臣迅速加入群殴,直至在朝堂上把马顺活活打死。
原来,满朝文武都知道,马顺一直是王振的忠实马仔。而不知情的朱祁钰竟让马顺去查王振的家,这才引发众怒,导致马顺被群殴至死。一起被打死的,还有王振的另两个死党——毛贵和王长随。
朱祁钰第一次听政,就遇上了史上罕见的当朝群殴事件。眼看着三个大活人死在朝堂上,他在太监的搀扶下悄悄撤走了。
▲明英宗朱祁镇画像。图源:网络
大约10天后,群臣以太子年幼、需要有人领导抗击瓦剌入侵为由,请孙太后立朱祁钰为帝。
孙太后并不想让朱祁钰登上帝位,她死命要保住自己儿子朱祁镇的皇位。在早先给朱祁钰监国的敕书中,她就特别强调,皇帝(朱祁镇)“今尚未班师”,你朱祁钰只是“暂总百官,理其事”。但慢慢迫于现实和舆情变化,她不得不接受了群臣要求朱祁钰称帝的事实。
朱祁钰却表现得很不想当这个皇帝。
史书说,他“退让再三”,群臣则不依不饶。被逼急了,他厉声说:“皇太子(指朱祁镇的太子朱见深)在,卿等敢乱法耶?”大家都不敢说话了。
只有于谦大声说:“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愿殿下弘济艰难以安宗社,以慰人心。”
听了于谦的话,朱祁钰才放心地当起了皇帝。说起来,若没有土木之变这类突发事变,朱祁钰一辈子想都不敢想帝位的事儿。而现在,他却坐在了龙椅上,要领导这个国家对抗入侵的异族,这或许就是所谓的天命。明朝有两个皇帝的帝位是捡来的,朱祁钰正是其中一个。
但朱祁钰的帝位也不算白捡的,毕竟在王朝危机时刻,他也不辱使命,做了一名合格的主战皇帝。传统认为,是于谦临危不乱,领导并打赢了北京保卫战,从而延续明朝国祚;但大家忽视了于谦的背后,是新皇帝朱祁钰的授权与支持,没有朱祁钰的信任,于谦难以组织起同心同力的抗击瓦剌之战。
当时,侍讲徐珵等人曾主张放弃北京,举朝南迁。如果这一主张付诸实践,土木之变就将演变成明朝版的靖康之变。
于谦听了很生气,厉声说:“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
▲于谦画像。图源:网络
不南迁,那就跟瓦剌打。
也先发现明朝立了新皇帝,手中的俘虏朱祁镇变成了太上皇,利用价值大打折扣,遂在当年十月率兵进犯北京,结果被击败西撤。次年(1450年)春,又来寇边,再遭大同总兵官郭登击败。
在于谦和朱祁钰坚决抗战的情况下,也先意识到继续拘留朱祁镇已经无利可图,不如把他送回去,说不定还能引发明廷二龙相斗、自毁长城呢。
明朝这边,朱祁钰对于也先表态释放太上皇朱祁镇,反应很冷淡。但群臣很兴奋,大臣王直等人都在讨论怎么奉迎太上皇。朱祁钰很不高兴地说:“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埋怨群臣当初逼他做皇帝,现在又要把“正牌皇帝”接回来,意思很明显,你们将朱祁镇迎回来后,要把我摆在哪里?
又是于谦站出来,从容地说,“天位已定,宁复有它”。皇位已经定下来了,您就放心吧。但按道理,是应该把太上皇接回来的。
吃了于谦的定心丸,朱祁钰这才说:“听你的,听你的。”
瓦刺人在送还朱祁镇时,还不忘补上一刀,希望明廷内讧。知院伯颜帖木儿屏去左右,让译者对朱祁镇说:“今日天可怜见,皇帝回去,今日你兄弟在家作了皇帝。皇帝位子是你的,你到了家里不要怕大小臣宰们,你要你的皇帝位子坐。”
不知是真心还是假意,当了一年左右俘虏的朱祁镇却说:“愿看守祖宗陵寝,或做百姓也好。”
关于权力欲望,重返大明的朱祁镇似乎表现得很淡了,但坐稳了帝位的朱祁钰却变得越来越重。
▲朱祁钰。图源:影视剧照
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太上皇朱祁镇被迎回帝都后,朱祁钰把他安置在南宫内生活,并派了一支军队负责守卫。
这意味着,朱祁镇遭到了朱祁钰的幽禁。
毕竟在朱祁钰临危登基时,朱祁镇已经做了十几年大明皇帝。这使得根基未牢的朱祁钰,要想尽办法让朝臣淡忘这个太上皇。
他禁止群臣去朝见朱祁镇。他只允许孙太后去探望自己的儿子,还有侍奉太监可以出入南宫,给予朱祁镇最低限度的尊严。
他相信时间的力量,一切坚固的东西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烟消云散,包括一个活着的前皇帝的影响力。
朱祁钰的本心并不算坏,但权力的甜味终究让他欲罢不能。他不仅自己做皇帝,还想让自己的儿子、子子孙孙都做皇帝。权力的父子相传,堪称父系社会的共识,在这一点上,他无法产生思想的超越。
当时的情况是,他朱祁钰是大明的皇帝,但太子却还是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也就是说,在朱祁钰驾崩之后,帝国皇权将又回到朱祁镇一脉。这是朱祁钰内心的隐忧。
任何时代都不缺乏深度揣摩上意,进而求取高额回报的人。很快,广西一个都指挥使因为谋杀土官被捕,赶紧派人上书“请易太子”,希望借此自救。
朱祁钰见到这封奏疏,一定恨不得捧起来亲吻一下。他赶紧召集礼部讨论此事,群臣不敢反对,一个个唯唯诺诺地签名,同意易太子。
景泰三年(1452年)五月,6岁的朱见深被废为沂王,朱祁钰改立自己的儿子、5岁的朱见济为皇太子。
然而,易储之事终于激起了一些人的不满。朱祁钰的皇后汪氏明确反对,被朱祁钰废掉,另立朱见济的生母杭氏为皇后。
仅仅一年半以后,景泰四年(1453年)十一月,皇太子朱见济夭亡了。这或许是朱祁钰一生中最悲痛的事。而朱见济的死,一定程度上传导着后续一系列事件的爆发。
朱见济死后,朱祁钰没有其他儿子可补立为皇太子,一些大臣遂提出恢复朱见深为太子。朱祁钰怒不可遏,他才二十六七岁,精力旺盛,再生几个儿子不成问题,这些大臣为什么这么着急替朱祁镇的儿子说话?他一面将重提复立东宫的大臣打入诏狱,一面为了尽快生出一个继承人,十分努力地纵情声色,甚至一度把当时的名妓李惜儿召入内宫。
逐渐被人淡忘的太上皇朱祁镇,在易储风波中又被人提起来。负责朱祁镇日常生活的太监阮浪,曾得到朱祁镇赠予的一个金绣袋和一把镀金刀。阮浪又把这两样东西转送给他的朋友王尧。不知怎么回事儿,这事被捅了出来,认为是朱祁镇图谋复辟的一个阴谋,阮浪和王尧双双下狱。好在阮浪至死都不肯供述朱祁镇有复辟的企图,朱祁镇才未受牵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