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容:用图像软化严肃的历史:谈台湾学运漫画《青春自由梦》 * 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对比 > 正文
刘德容:用图像软化严肃的历史:谈台湾学运漫画《青春自由梦》
作者:

“人类对抗权力的斗争,就是记忆与遗忘的斗争。”米兰・昆德拉说。

从古至今,许多的重要事件到现在依然能被大众所记得,就是因为有人花心思记载并传承下来,不至于被时间冲淡,或被有心人士刻意掩盖。

在文字与教育尚未完全普及的过去,要想传递重要的事件或资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便是撰写成故事,再利用说书人的戏剧化表达传播出去。在真实事件的基础下,放大一些冲突与转折,再点出一个疑问,让故事在人们的脑海中埋下好奇求知的种子,而这就是故事的魔力。

图说台湾历史,娓娓道出严肃的故事

格林文化近期推出台湾历史漫画《青春自由梦》,讲述了1970年代的台湾大学,以法律系的学生洪三雄和陈玲玉为首,在校园中经历过学生自主组织解决校园问题、参加学生运动,激发了他们爱国与追求自由民主的思想,并决定以学生的身份付诸行动,不仅为他们的青春时期增添了许多色彩,也为后来的台湾带来了不少影响。

陈玲玉律师(右3)与法代会同仁的合照。图片来源:格林文化提供

不只讲学运,以“情与食物”拉近与读者距离

在《青春自由梦》中,大量使用不同的“情”作为主轴串联故事情节发展,包含了亲情、友情、爱情、师生之情,以及学生在青春岁月中追求自由与梦想的热情。故事中不同面相的“情”,让对这段历史感到陌生的读者与年轻学子,也能从生活中找到共鸣与共感,进而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考与选择,还有这些历史事件的脉络。

此外,《青春自由梦》中多次出现人物角色谈论“吃”,为原本难以吸收消化的民主和言论自由等严肃议题,增添一些趣味与调节,在无形之中呈现了台湾人重视饮食的文化特色。更重要的是,漫画中人物光顾的每一个店家,如大声公、龙门客栈等,都是当时真的存在的餐厅,而角色们所提及的餐点,也都是当时大学生的最爱。我们希望借由真实还原1970年代的台湾样貌,唤起同代人的共同回忆,也让年轻读者欣赏当时的台湾风情。

《青春自由梦》漫画中出现怀旧餐厅“大声公”。图片来源:格林文化提供

搭上时光机,回顾1970年代大学生争取言论自由过程

《青春自由梦》的主角们,透过热血的行动与不懈的努力,展现了对台湾民主社会的向往与逐渐形成的公民意识。在追求自由与争取民主的过程中,他们因掌握足够的知识,对现况产生了深刻的疑问与反思,并运用法律系学生的专业技能,发展出有效的组织行动,逐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他们经历了学校高层的漠视后,决心以学生自治组织的力量改变校园,并从保钓事件中体会民主的重要性,进而创办报社、举行座谈会,推广言论自由的必要性。这些努力促使他们在与校方、教师及同侪的提问、思辨与讨论中,累积了沟通、协作与实践的经验。这些思考与行动的过程,不仅解决了当下的挑战,更成为他们培养公民素养的重要途径,展现了青年透过主动探索与实践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台湾大学生参与保钓运动游行照。图片来源:格林文化提供

阅读即是素养根基,了解历史是启发公民意识的第一步

法国哲学家伯纳德.沙特尔曾说过:“阅读,就如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如果我们可以不需要经历过相同的苦难,就能理解自由与民主的重要性,那么何乐而不为呢?

格林文化选择用漫画形式出版《青春自由梦》,就是希望能够提供多一扇门,让读者用更轻松的步伐踏出认识民主与言论自由发展的第一步。借由阅读历史故事,理解角色人物的思考模式与实际行为,从前人的经验中吸取养分,滋养我们心中的公民意识,建立完善的民主素养。

未来,格林文化也将继续出版更多承载知识的优质读物,用书本搭建出站上巨人肩膀的梯子,让更多人有明确且稳固的工具,看得更远、思考得更深。也期盼所有看过《青春自由梦》的读者,都能因为这本漫画而更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与历史,珍惜现在所拥有的自由与民主社会,唤醒自己心中的公民意识,并在必要时付诸行动,展现自己的民主素养。

作者为格林文化行销专员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思想坦克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209/2172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