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不灵了!Netflix的国际“煤老板”之路 * 阿波罗新闻网
娱乐 > 娱乐评论 > 正文
好莱坞不灵了!Netflix的国际“煤老板”之路
好莱坞确立了半个世纪的这套依靠巨资投入、明星加盟、科技赋能、重金宣发、全球放映、卖座续集、衍生品捞金的梦幻链条,在一个“反全球化”和“反政治正确”的时代,将会被持续地削弱。而讽刺的是,“反全球化”和“反政治正确”,最大的推动力恰恰来自美国自己。

如何建立一套全球文化输出的2.0版本,美国的接力棒交到了Netflix等流媒体手里,但后者在接班时,上来就先走了一段弯路。

02

2014年,Netflix上映了美剧《马克·波罗》(Marco Polo),结果翻了大车。

马克·波罗在中国是著名人物,这部剧集聚焦马可波罗到访元朝时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共投入高达2亿美元,编剧是写过《功夫之王》的白人编剧John Fusco。而演员阵容里,除了一批脸熟的好莱坞亚裔演员,还囊括了陈冲、朱珠、邹兆龙、杨紫琼等一批中国人比较熟悉的面孔。

有意杂糅东西方文化元素的《马可波罗》在欧亚多国取景,置景团队多达400人,仅在马来西亚就搭建了包括忽必烈王宫在内的51个实景,160多人的美术部门亦大量考证13世纪蒙古、欧洲与中国的服饰,力求在质感上贴合史实。前后费了那么大工夫,它上线后却接近暴毙,两季后就被砍掉[7]。

《马可波罗》的失败从主创身上就已埋下伏笔——它还是好莱坞模式指导下的典型产物,充满西方文化对“东方主义”隔靴搔痒的想象。起初订阅这部剧的Netflix用户,多半是出于对蒙古史的兴趣与好奇心,但他们很快发现,剧中的故事情节,跟里面那些早已熟悉的亚裔面孔一样味同嚼蜡。

Netflix犯的错误,是它意图打造一种“拍世界故事,给全世界看”的模式,但方法没有选对,最后出来的东西本质上还是“美国故事”,而且用其他民族的壳子来套美国的里子,最终必然是不伦不类。之所犯这个错误,是因为Netflix在早期继承了好莱坞的传统艺能——拍任何国家的故事,都是一股美国味儿。

这里需要理清一个重要问题:好莱坞明明汇集了全世界的影视人才和内容元素,为什么又说它拍的是美国故事?

例如派拉蒙用让-雅克·阿诺拍了《兵临城下》,华纳兄弟用爱德华·兹威克拍了《最后的武士》,20世纪福斯用雷德利·斯科特拍了《天国王朝》,看上去是法国导演拍了苏联故事、美国导演拍了日本故事,英国导演拍了欧洲故事,但实际上,这些电影都是标准的美国故事内核。

“美国故事”并非是说故事一定发生在美国,主角是美国人,台词说英语,而是它是按照好莱坞经典的叙事框架去讲故事,其内核大体反映了美国娱乐产业的无上宗旨——即通过内容各异、结构相近的故事,在种族、性别、文化身份的冲突与交互间呈现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WASP)的主流价值观。

因此,虽然美国电影是从全世界广泛取材,可好莱坞的方法就是把形态各异的零件,按照一张美国的图纸来进行组装。好比梦工厂的动画IP《功夫熊猫》尽管是中国故事背景,但主人公熊猫阿宝,本质上是按照一个美国青年来塑造的——“别具一格中国风”是表象,“原汁原味美利坚”是内核。

换句话说,创意的主导权不在外来者手里,即便是拍别国故事,仍由“美国本位”主导。

可这种文化惯性造成的违和感只要不影响卖座,好莱坞即便意识到了,也秉持着放任的态度。比如漫威拍《黑豹》,初衷是为了改变超级英雄被白人角色垄断的设定,可接着问题就来了:既然作为黑科技的“振金”那么高能,为什么挥动标枪冲锋的瓦坎达人还是像19世纪面对西方殖民者的非洲土著?

真人电影《花木兰》则集大成地体现了元素混搭的尴尬:让北朝民歌里的主人公住进福建土楼,对联出自元杂剧,汉代的长袍,盛唐的唇妆,清代的纹路,明代的衮服颜色,宋代的甲胄,以及横跨大江南北的自然风光。给人的感觉是考证了,但没完全考证,乍一看很像中国,凑近了就不伦不类。

当然,这种混搭未必是片方不用心,事实上,这恰恰体现了好莱坞对观众的投机迎合——只不过它首先考虑是全球市场,首先需要满足西方基本盘对中国元素的刻板印象。故而在我们看起来是大杂烩的部分,在老白男眼中反而更有可能光彩夺目。

写过《华尔街之狼》的编剧Terence Winter说过,现阶段的美国好莱坞电影只停留在最低标准的叙事水平——“细节、人物成长和文化差异之类的东西根本不存在,几乎不需要对话,全靠视觉效果和爆炸,简单粗暴的人物脸谱……故事非常简单,很容易翻译到全世界[8]。”

因此,Netflix在“拍全球故事”这方面,从好莱坞那里继承的其实是一堆糟粕。

让好莱坞改变是很难的。迪士尼CEO罗伯特·艾格在自传《一生的旅程》里曾经透露过:为了推动上海迪士尼建设,他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到访上海40多次、拜访过3任国家领导人、5任上海市市长和为数众多的党委书记。这串数字的背后揭示了好莱坞的大厂文化:事必躬亲,少有放权。

用艾格自己的话讲,迪士尼“权力完全集中、以过程为重”,即便高管也不能随心所欲,每个创意和企划都困在系统里。自2000年成为迪士尼总裁、2005年接任CEO之后,罗伯特·艾格小到一款游乐设施的设计方案、一部影片的粗剪讨论乃至流媒体的UI细节,都在他亲力亲为的范畴之内[5]。

当然,好莱坞管理上的事无巨细,并非完全等同于官僚化,而是文化产业的惯性所致:其中包含了对标准的追求,对品牌的自豪和对风险的严控。但时过境迁,经验往往变成包袱。对于Netflix创始人里德·哈斯廷斯(Reed Hastings)来说,走跟罗伯特·艾格一样的路只能是死路一条。

最终,Netflix摸着好莱坞过河,探索出了一套达成文化输出2.0的最佳路线,那就是——当一个煤老板。

03

汪海林这样总结过投资影视的煤老板:“他们有个安全生产的理念,所以从不插手创作。”对此,韩剧《王国》的编剧金银姬肯定很有同感。

凭借《三日》和《信号》等作品赢得业界口碑的金银姬,早已是韩国最具人气的女编剧,但当她想把《王国》搬上荧幕时,却遭到了韩国电视台的一致拒绝。理由是古装丧尸题材极为烧钱,而且内容血腥暴力,很难吸引广告商,投资风险过大。因此在2011年,金银姬只得把《王国》改成了动画片[11]。

随着《信号》在韩国的爆火,Netflix主动找到了金银姬,说服她把《王国》重新改成电视剧,按金银姬的说法,Netflix是最适合展示《王国》的平台,韩国电视台会对刀具打码,很影响视觉效果——“Netflix没有干涉任何事情。不管我如何讲这个故事,写死了多少人,内容上都我说了算。”

后来金银姬这样总结:“Netflix从不发表任何意见,只给钱。”

Netflix与好莱坞的核心区别,是平台是否保留对创意的控制权。好莱坞更像是一个讲出”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的黄氏霸总——你能脱离我的模板讲出好故事吗,你的故事能比我的故事更好卖吗,我不信!而Netflix则安分地充当煤老板——只负责开支票,充分放权给本地团队。

一言蔽之,好莱坞做的是制片人,Netflix做的是投资人;好莱坞提供指导,Netflix提供服务;好莱坞预设模板,Netflix给予自由。

在“讲好他国故事”这件事上,Netflix比好莱坞更明白:重点不仅在于谁的故事,更在于谁来讲,怎么讲。而这个国际煤老板现在要找的,就是全球范围内最有才华同时最缺钱的创作者。毕竟给机会的实质,就是给钱。而Netflix剧集之所以能够与传统韩剧拉开差距,也基于它对创作者真金白银的打投。

在《王国》之前,韩剧单集成本在4-5亿韩元,2016年KBS那部“史上最贵韩剧”《太阳的后裔》,单集成本不过8亿韩元。而《王国》前两季一出场,便将单集费用推到20-30亿韩元的级别[10]。此外,Netflix的印度剧集《神圣游戏》,单集成本是以往印度剧的3倍;Netflix的日本剧集《全裸导演》,投入则达到了传统日剧的10倍。

进入韩国的前五年,Netflix共花费7700亿韩元制作了《甜蜜家园》《少年法庭》《夜叉》等80多部影视剧,汇聚薛景求、孔侑、金惠秀、刘亚仁等韩国一线明星阵容,成绩斐然。

2021年初的韩国发布会上,Netflix追加5亿美元投资,并包下两座大型拍摄基地。2022年5月,Netflix旗下特效公司Scanline VFX宣布未来5年再投1亿美元打造韩国特效公司。而在2023年4月韩国总统访美期间,Netflix联席CEO萨兰多斯表示未来四年将投资25亿美元用于韩语内容制作。

Netflix原创能在韩国井喷,有以下三个关键因素:首先,韩国有高度工业化的影视产业,具备大量类型化叙事的产业人才;其次,韩国有文化出海的外向型基因,且内容生产的性价比远高于欧美;最后,韩国文娱是成熟的分众市场,影、视、综各司其职,剧集主要承载娱乐功能,导致很多议题在传统韩剧难觅出口。

Netflix这种放权给第三世界创作者的成绩,自然被同行看在眼里。比如同出硅谷的Apple TV+,除了《初创玩家》《人生切割术》等赢得盛赞的美剧,韩剧《弹子球游戏》、英剧《流人》也都是苹果流媒体的原创。Apple TV+对Netflix模式的效仿,使得好莱坞模式主导下的剧集产业更加多元化。

换句话说,Netflix模式并非只有Netflix才能用。

例如前文提到的《马可波罗》是一部Netflix剧集,但它却是按照好莱坞模式做出来的;而《我的天才女友》是一部HBO剧集,但它却是按照Netflix模式做出来的,替HBO Max在意大利搭班子的制片人保罗·索伦蒂诺(Paolo Sorrentino),本就是意大利中生代最富盛名的作者型导演。

无独有偶,由日本国民演员真田广之担任制片人的日剧《幕府将军》,不仅在去年以18项大奖横扫艾美奖,而且在刚刚落幕的金球奖上继续以最佳剧集、最佳男女主、最佳男配的4项殊荣一骑绝尘。这部Disney+推出以来最成功的非英语剧集,同样是Netflix模式在流媒体战线的又一场大胜。

这里面值得注意的是,Netflix拍的《三体》并不是上述模式,它不可能实现类似《王国》那样的“韩语内容,本土制作,全球放映”,它本质上是一部改编刘慈欣作品的“美国故事”,剧情里汪淼变成女性,罗辑变成黑人,是因为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美国导演、美国编剧、美国演员的美剧。

换成美国编剧、美国导演,在传统美剧的生产关系里,是做不出《我的天才女友》或者真正的《三体》的,不是好莱坞的技术、资金和业务水平的问题,而是美国本土根本不会产生这样的故事。换句话说,Netflix从海外汲取到的,既有崭新的文化元素,也有好莱坞体系之外的人才和创意供给。

而由美国流媒体集团引导的“拍全球故事,给全世界看”的模式,近年来已成为燎原之势,高分作品层出不穷,商业回报盆满钵满。在派拉蒙、米高梅等好莱坞传统巨头日渐式微的当下,Netflix、HBO Max等接过了它们的权杖,而苹果、亚马逊等科技巨头也躬身入局,用流媒体继续全球圈地。

在文化输出2.0模式下,全球娱乐产业的权力中心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未来仍然会掌控在加州一小部分人的手里,不管山火烧得有多旺。

责任编辑: 王和  来源:饭统戴老板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120/2162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