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土:满清甲午战败后,有识之士都在干什么? * 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言论 > 正文
顾土:满清甲午战败后,有识之士都在干什么?—甲午战争130周年祭
作者:

【图略】哈尔滨火车站,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事件发生地

与伊藤博文交往的中国人不少。他特别欣赏外交家、知日派黄遵宪,而黄遵宪在我们的心目中还是有名的爱国诗人,写了很多爱国名句,例如:“寸寸山河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中国向战胜国学习的浪潮,更体现在游学,也就是留学上。

张之洞《劝学篇》是名作,里面就赞誉留学:日本小国也,何兴之暴也。伊藤、山县、榎本、陆奥诸人,皆二十年前出洋之学生也,愤其国为西洋所胁,率其百余人分诣德法英诸国,或学政治工商,或学水陆兵法,学成而归,用为将相,政事一变,雄视东方。

早在甲午战争之前,中国人已经开始游学欧美,可甲午战后,大家却发现,原来赴日留学,收效可以更快且更显著。这些还是朝野共识。

【图略】张之洞《劝学篇》

去东洋优于去西洋,张之洞的议论最具代表性。他认为,去日本,路近省费用,语言文字又好学。他还以为,西学很繁琐,凡是西学不切要者,日本人都已经删繁就简并加以改进,再加上日本与中国风俗相近,仿效很快,所以可具事半功倍之效。如果有人想继续学习,不妨之后再去西洋。

游学,也就是留学,那个年代最大的障碍是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被誉为留学之父的容闳当年从上海黄浦起航,路上九十八天,才到达纽约。而去日本,从上海、天津或芝罘出发,到横滨、神户上岸,再乘火车到东京,不过六七天,路费也极其便宜。

在日本的生活费很低廉,有统计称,去日本留学的日常开销不到去西洋的一半。

同文、同种、同门,也是中国人当时的普遍见解。

梁启超曾列举了学习日文容易的五大理由:音少;音皆中之所有,无棘刺扞格之音;文法疏阔;名物象事,多与中土相同;汉文居十六七。对于没学过外文、有语言障碍的中国人而言,这是非常有诱惑力的。

【图略】梁启超流亡日本期间与儿女合影。1910年

同种指的是同属东亚黄种人。同门说的是两国都推崇孔子,所谓师出同门。

有人这样总结道:我于日本,古来之政治大体相同,宗教之并重儒佛相同,同州同种,往来最久,风土尤相同,故其国现行之教育与我国之性无岐趋,则行之无害而有功。

那时的有识之士人个个报国心切,多数人都想自己或送孩子早日学成,然后回国效力,一改祖国的落后面貌,而朝廷与诸多显宦要员也热心倡导,极力鼓励和奖励,日本又全面配合,积极提供,所以,赴日留学,上下内外形成合力,终于促成热潮。

几十年后,郭沫若关于中日文化的交流文章曾总结说,中国就是这样倾力向日本学习,更通过日本学习西洋的文化。他还说,近代中国的文化,是在多方面受日本的影响的。

【图略】鲁迅留日期间的和服照

留学日本,争先恐后

近代中国最早一拨留日学生,大家都认为,应该从1896年开始,说从此师生易位,进入“以日为师”阶段。其实,准确地说,这第一拨是使馆的留日生,驻日使馆为了增补工作人员而在江苏等地专门选拔的,共有13人,18岁到32岁。这拨人学业十分辛苦,在日本的高等师范学校内还专门开了个特别班,学制三年,最终只有七人拿到毕业文凭,这七人也就是个高师附属中学三四年级水平,有三人后来又考入了专门学校,再往后,其中有位历史上很有名的唐宝锷终于考进了早稻田大学。

正式官派留日学生是在1898年,高潮则是二十世纪初,可谓蜂拥赴日。1901年是272人,1902年是614名,1903年达到1242名,1904年3月就有1202名,下半年增加到2406人。1905年到1906年在日人数最多,有人说已达八千,有人说一万,也有说一万三的,还有号称两万的。总之最多时应有上万人。据说那时如在上海、天津的港口相遇,都是一句话:往东京、往东京!

教育家黄遵三说当年为了去日本留学,从湖南赶到上海,又等了很久,好不容易才挤上船。

【图略】吴玉章(右一)在日本与同学合影

那时的赴日留学生,老中青少幼,不但有官费,更有自费,还出现了女性。留学的学校分布在日本各地,有大学、中学,甚至小学。留学生的籍贯,也遍及中国各省,不仅有省派,还有县派。我十几岁时在家里读过吴玉章回忆辛亥革命的文章,里面说四川每县都派留学生,印象很深。早期赴日留学,湖南、湖北、浙江最多,后来又加上四川、江苏,可谓争先恐后。尤其浙江,多是自费生。

赴日学习,学什么的都有,只要祖国急需,就有人学。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里有位很有名的喻培伦,是四川内江人,当年带着弟弟喻培棣一起赴日,最初学的还是警察。

留日学生读文科的较多,因为多数人都认为中国最需要的是政治革新,所以重视法律与政治学科,此外,很多人自然科学基础非常薄弱,而日本相关学科和学校的门槛又较高。

最初去日本留学,多数人实际上还不是去读大学,而是读预科。

为了让留学生求时效以解决中国当务之急,留学日本分有速成、普通、高等、特约等多种。其中,学速成的最多,其次学普通,入高等的很少,升大学的更少。

【图略】喻培伦烈士和位于广州黄花岗的衣冠冢

当时正倡导师范教育,认为是“兴学入手之第一要义”,于是,各省派遣赴日学师范的特别多,还是速成。1904年,仅四川就有上百名学生赴日学习师范速成。“速设农工商实业学堂,最有益于邦本”,也是当时的主张,所以,除了警察类外,还有农工商医等各类速成教育也是留日的热门。

所谓普通和高等,以明治大学经纬学校为例,普通科两年毕业后可升入大学专科,高等则于一年毕业后升入本科。

由于留日学生学习速成和普通的太多,而且也不算深造,所以,中国各省后来不再派送这一类学生,日本各校也停止这类教育。停止后,虽然留日学生人数减少,但质量提高。

为了解决中国学生继续深造的问题,中方与日方还商定,从1908年起,日本第一高等学校、东京高师、东京商工、山口高商、千叶医专等,分别接受中国学生165人,这些就是特约生,经费由各省分担,直至大学为止。事实上,到1910年,这几家学校共收中国学生460多人。

【图略】女留学生秋瑾和服照

中国的女性那时还在缠足,绝大多数是文盲,在教育里根本没有地位。梁启超曾将女学作为衡量国家是否强盛的一种标准: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因而,在赴日留学的浪潮中,女生成为一支受人瞩目的群体,共爱会便是1903年在东京成立的留日女生组织。最初的女性多是随父兄夫婿前往,例如何香凝就是追随廖仲恺赴东京,读的是女子师范。当然也有自己去的,如秋瑾,那是不顾家庭的反对,冲破各种束缚。

最值得一叙的是,爱国的有识之士,包括朝野,都想学习日本为何能胜利的军事原因,于是,赴日学习军事也成为一股潮流,对留学日本作出很大贡献的驻日公使杨枢特别称道日本陆军,认为日本陆军经营数十年,成效最著,中国应该多派人学习。

最初派往日本学习陆军的学生先进东京振武学校,修业期三年,毕业后升入士官学校。1907年,振武学校的中国学生总数已经达到330名,多数后来都进入士官学校。1905年,经中日反复磋商,日方才同意中国学生学习海军,最初以70名为限,中方便从学习商船的自费生中选了15名,又从沿海沿江各省选派55名。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新三届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4/1222/2148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