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桩奸情,X翻大清 看起来比红朝天差地别 * 阿波罗新闻网
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一桩奸情,X翻大清 看起来比红朝天差地别

归安衙门呢,和之前德清县,武康县一样,就是一个拖字诀,案子到了归安,几个月时间也没审理出个结果来。

那说怎么归安县也审的这么慢呢?很简单,倪氏也早就打点好了,掏钱贿赂过了。

那面对这个结果,蔡家肯定还是不满意,因为你拖着那没用啊,你必须要给我一个说法,知府方士淦呢,他一研究,知道这案子必须得重视起来了,不然蔡家肯定还要到杭州去闹,保不齐这回他们蔡家都不到杭州去闹了,直接跑到京师去闹,那到时候会发生什么,可就谁也说不准了。

为了不让事情进一步变化,也为了安抚蔡家的情绪,方士淦亲自下场,联合湖州下辖的好几个县的县令联合调查蔡氏之死,调查来调查去,终于得出结论——蔡氏脖子上的确有勒痕,但却不是被人勒死的,而是民妇上吊自缢。

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可以说,这倪氏联合丫鬟秋香杀害蔡氏的时候,致死因是勒死,可是在勒死蔡氏之前,想必蔡氏从睡梦中惊醒,她必然激烈的挣扎反抗过,身上也会留下伤痕,反正就是说如果真的认认真真的尸检了,肯定不会得出这么一个自缢而死的结论。

所以,蔡家对这个结果还是不服,一会病逝一会自缢的,这不是扯呢么?好端端的一个人,怎么会说死就死呢?

他们决定,要接着告。

这回蔡家往哪儿告呢?他们告到了浙江巡抚帅承瀛的办公室。

浙江巡抚,从二品,当然巡抚一般还会加个兵部侍郎的衔,那就是正二品,顺便还要兼都察院右副御史,在当时的官制来看,帅承瀛就是浙江一省军务政务法务各种务的最高级别长官。

蔡家能联系到帅承瀛,可见他们实在是不简单呐。

(萧晨东坡博古图 局部)

巡抚这一级别的官员,那没有吃干饭的,效率都是很高的,帅承瀛接到蔡家的提告,二话不说就抽调杭州府一级的各路官员,亲自审理该案,而这一回的审理之下,案件的走向终于有所不同,仵作验尸后发现,蔡氏尸体上的确有很多可疑的外伤,因此高度怀疑是他杀。

有了这个结论之后,蔡家的底气终于足了,他们就要拿着这个结论重新再告,但是徐家也不是老老实实等着挨收拾的角色,他们认为蔡家纯属是无理取闹,原本审了好几次了,或是病逝,或是自缢,蔡家这是纯属不满,非要审出个他杀,他们才满意,因此蔡家和徐家在公堂上是相持不下,这一闹,又过去大半年的时间。

而这个时候,为蔡家主持了一把公道的帅承瀛已经卸任浙江巡抚了,新一任的巡抚,叫做黄鸣杰。

故事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十分关键的人物,这个人的名字,叫做蔡志栋。

这蔡志栋,是死去的蔡氏的亲哥哥,德清县里蔡家徐家因为蔡氏之死闹的不可开交的时候,蔡志栋还不在当地,而是在京师做教书先生。

虽然他是个无权无势的教书先生,可是他教书的人家不一般,他是在京师监察御史吴恩韶的家里教书的。

而且,蔡志栋和吴恩韶的关系相处的还不错,要知道,这吴恩韶是京官,这代表他能和皇帝直接说得上话,因此蔡志栋把这事儿跟吴恩韶一说,吴恩韶寻思这是民间有冤情啊,出于帮助朋友也好,出于主持公道也罢,反正吴恩韶就把这事儿写了封折子,汇报给了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

所以,黄鸣杰刚刚到任浙江巡抚,他就收到了道光皇帝的御旨,让他重审蔡氏的案子,因此这案件在蔡家人的干预了,就此升级为了御案。

皇帝都发话了,黄鸣杰不敢耽搁,立刻发动全省力量对案件展开调查,而他这一回的调查,推翻了之前帅承瀛的结论,黄鸣杰认定的,还是蔡氏是病逝。

黄鸣杰说了,案情我已经调查清楚,这蔡氏和丈夫徐敦诚感情不和,一日吵架,徐敦诚动手打过蔡氏,这才让蔡氏身上落了外伤,蔡氏被丈夫责打,伤心难过想不开,隔天就自尽了,这徐敦诚毕竟打了人家蔡家的姑娘,他们徐家脸上挂不住,理亏,所以才谎报蔡氏是病逝。

黄鸣杰说的有理有据,不由你不信服,可是蔡家始终不相信这个结果,他们似乎冥冥中有一种预感,就认为蔡氏一定是徐家的人给害死的,所以他们还是不认,还要接着告。

(顾铭允禧训经图轴 局部)

巡抚黄鸣杰,他的反应也很有意思,他一看蔡家要接着告,他干脆直接向道光皇帝建议,说我审理出的这个结果啊,人家蔡家不满意,既然他们不满意,那不如换人再审,让浙江按察使王惟询组织人手重新审理,王同僚还是新官到任,刚到浙江做按察使,他的身份干净透明,不会帮着谁向着谁,案子交给他,公平公正,谁也不会再有异议。

皇帝准奏,说这办法不错,立刻又钦命王惟询审理蔡氏的案子。

黄鸣杰的这个用意,不太清楚,但是王惟询接手了这个案子之后,他调查之后得出的结论,和黄鸣杰又有所不同,他认为蔡氏是非正常死亡,是他杀。

但是很显然,黄鸣杰不太支持王惟询的这个结论,而且黄鸣杰是巡抚,王惟询是按察使,本质上黄鸣杰是王惟询的直系上司,意见相左还不算,后来这俩人因为蔡氏的案子还经常吵架,吵到撸胳膊挽袖子,面红耳赤的那种地步。

王惟询说服不了黄鸣杰,又深感此案盘根错节,关乎德清本地两家大族,蔡家在朝中也有势力,徐家也朝廷里也有人,真是一滩浑水,没有头绪,而且这王惟询钦办的是皇帝下发的御案,他查案受阻,困难重重,工作越来越不好干的同时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这位堂堂正三品大员竟然某天就在按察使司的衙门里悬梁自尽了。

王惟询死了,案子又陷入了僵局,那这个时候呢,浙江巡抚黄鸣杰也是新人变旧人,也已经从任上调走了,浙江又换了一套新的领导班子,巡抚变成了程含章,按察使则由祁贡接任。

案子没调查清楚不说,朝廷还白白折了一个三品大员,道光皇帝当然不肯善罢甘休,于是命令让程含章和祁贡接着查。

皇帝的命令到了浙江,程含章和祁贡都感觉压力山大,要知道,这案子已经查了太长时间了,长到徐家的老爷子徐宝华都故去入土了,都知道这时间越长,案子越不好办,可是皇帝盯着这事儿,你不办也是不行,幸好按察使祁贡是个司法刑事专家,他认为与其揪着早就烂成了白骨的蔡氏的尸身去研究,倒不如从别的方面入手,于是祁贡就派人严密关注徐家人的动向,还把和蔡氏有关联的人全都一一提审了一遍。

终于,祁贡在徐家一个叫做桂香的丫鬟口中,找到了突破口。

原来,当年倪氏和丫鬟秋香行凶杀害蔡氏的时候,桂香正好从蔡氏的房前路过,她正正好好目睹了倪氏和秋香杀害蔡氏的全过程。

有了桂香的证词,祁贡立刻把倪氏和秋香捉来审讯,倪氏折腾来折腾去,掩盖罪名掩盖了这么长时间她也熬不住了,何况还有人指证她,所以几番对质之下,包括她杀害蔡氏,以及后来贿赂各衙门包庇自己的事情,她就全招了。

(梅清黄山图轴 局部)

这回,蔡氏的死因终于调查了出来,蔡家这么多年的努力终于没算白费,可是祁贡这人也很敏锐,她知道这情杀凶杀的事情,光是倪氏和一个小小的丫鬟不一定能办到,又因为徐敦诚常年和倪氏通奸,所以保不齐这杀害蔡氏的过程前后,就有徐敦诚的参与。

可是等祁贡要再审倪氏的时候,一个惊天霹雳传来,这倪氏被关在牢房里,趁人不备,已经畏罪自尽了。

主犯自尽了,剩下一个从犯秋香除了帮忙杀人之后,她什么也不知道,那线索就这么断了。

紫禁城里的道光皇帝当然想要知道更多内幕,至少皇帝要知道倪氏多年来贿赂了哪些衙门哪些人,又有哪些官僚妨碍了司法公正,所以皇帝又开始往浙江派人,要继续调查,而这次派出去的大臣,是清朝中后期的名臣王鼎。

王鼎其人,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而且他爱民如子,百姓们都管他叫做王青天,可见其人品行。

王鼎下到浙江之后,那基本上就是一锅端了,他可不讲什么为官和光同尘,做官同舟共济那一套,谁有罪谁该罚,该怎么处理怎么处罚,他全都一字不落的写成奏疏,汇报给了道光,王鼎甚至还从徐敦诚的嘴里撬出了不少曾经直接或者间接动用职权帮助徐家的大臣的名字来。

最后,道光皇帝对案子做出了最终批示:丫鬟秋香,即刻问斩,德清黄县令,发配云南,归安知县,发配新疆,湖州方知府,发配黑龙江,而更多偏袒包庇过徐家的历任地方巡抚啊,按察使啊等等大员,要么革职,要么贬职,甚至就连没收过黑钱,没收过贿赂,只是因为参与本案而未能查出实情的大臣,也收到了处罚。

而至于那个死活不承认自己参与过谋杀妻子蔡氏的徐敦诚,虽然不能以杀人来定他的罪,可是他自己也承认和倪氏的奸情,以及帮助倪氏贿赂地方官,所以朝廷判了他个杖一百,然后流放三千里。

杖呢,就是廷杖,这廷杖一百,其实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因为一个正常人,杖三十就残,杖五十就废,杖到七十八十,基本上就见阎王了,又何况杖完之后还要带着枷板镣铐,走上三千里呢...

责任编辑: zhongkang  来源:历史挺有趣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4/1203/2139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