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引福柯淋漓畅快的全称命题,与毛泽东自夸以"文房四宝"打败国民党和蒋介石,实有异曲同工之妙。假如我们相信福柯的"话语即权力",那么权力本身又是什么?若以公式代换的方式,一迳认为"权力即话语",岂不是掉回循环逻辑的泥淖?中国古训"徒法不足以自行",话语本身也无法自生权力。毛泽东击溃国民党,有各种复杂多端的国内国际因素,例如国府的贪腐无能、民生凋敝、中共在抗战期间发展势力以及苏联接收中国东北时支援共军,倘若一味归诸"文房四宝"的作用,不啻是简单的化约论。
只抓"笔杆子",没有"枪杆子",不可能出专制政权;但只抓"枪杆子",没有"笔杆子",专政的中枢神经恐怕随时会崩溃。从中共一页页血淋淋的权力斗争历史中,我们知道红色话语和暴力结构是互为表里、交叉运用的。作者有一段非常精辟的话:"蛛网般遍布全国的传播体系与高度组织化的社会网络结构,使全民处于福柯笔下'全景式'的'惩戒性凝视'当中;一波接一波的学习运动与思想改造运动,对精英知识分子进行了反复的权力话语规训。"须知这种"全景式的惩戒性凝视"是有复杂的社会脉络为基础的,因此话语的文本分析(text)与暴力结构的语境(context)、权力斗争的过程(process)必须随时保持紧密的互动联系,作者如在这方面多所着墨,分析当更加全面而精当。
(三)方法论的问题
依照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Kelman,1961)的说法,态度变迁必须经历三个阶段:最先是顺从权力者的意志或要求,不管是出于自愿、被迫或两者兼有,都是为了趋吉避凶;接着,经过潜移默化,或接受群众的压力,逐渐自觉或不自觉地"认同"权力者那套思想或话语,以降低心理与行为的矛盾;最后,甚至把权力者原来所强加的世界观"内化"成为自己的信仰。在共产中国,从各种政治运动的轨迹,大概可以隐约看到这个态度变迁的廓影,但细节的了解则付之阙如。在极其险恶的政治迫害中,知识人连零星的材料都毁之唯恐不及,除了极少数(例如吴宓、顾颉刚)例外,谁都不敢保留完整的日记,后人便难以探窥其内心活动的轨迹或煎熬了。
这个困难是所有研究共产中国的学者必须面对的。以本书分析的文本而言,很多例证取自著名知识人公开的表态或认罪,而且都是经过官方刻意精心筛选以后张贴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之类全国性党媒示众的标本。这些个性、才情和背景殊异的铮铮风骨大学者,从冯友兰、朱光潜、费孝通开始到金岳霖、梁思成,曾几何时竟如一具具木偶,俨然成为杀鸡儆猴的祭品。他们的"认罪书"千篇一律,连如何自贱的故事情节(出身、阶级、教育、好名)乃至遣词用字,都宛如同一个意识形态工厂的铜模铸造出来的,思之令人神伤。作者从许多断简零篇中寻取线索,以图提供一个比较完整的轮廓。但这个还原历史场景的复杂工程刚刚开始,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
其实,一旦暴力结构稍有松动,表面上看似坚牢的态度"认同"或"内化"也必然跟着动摇。"文革"结束以后,特别是1980年代,出现一些回忆录(例如巴金),对以前的"表态"有比较真切的反省。在新闻领域,王芸生、徐铸成和萧乾纷纷出面"翻供",忏悔当年诋毁《大公报》的违心之论。当知这些态度的"认同"和"内化"涂有时代底色,不可不信,又不可尽信。杨奎松(2013)绣花针式的工笔记叙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这些知识人驯服的过程各有各的曲折,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挖掘知识人与红色革命话语种种交涉的"同与异"以及"常与变"(李金铨,2019:36-46)或是未来努力的方向。可叹者,如今当事人逐渐凋零殆尽,关键文件档案又被深锁,这类重建历史的研究复横遭政治暴力阻挠,抢救历史是何其艰钜的事!
最后,我尚有不能已于言者:异代海外读者如我,展读此作,不断自问,若易地而处,生命将会如何安排?尽管历史没有事先也没有事后的答案,却完全不妨碍后人拨开门缝的一角加以凝视、回望和反思。我谨借张新颖(2014)在《沈从文的后半生》后记的几句话,献给所有被毛式红色专制铁拳所蹂躏摧残的知识人:
虽然在二十世纪中国,这方面(时代)的力量过于强大,个人的力量过于弱小,不过,弱小的力量也是力量,而且隔了一段距离去看,你可能会发现,力量的对比关系发生了变化,强的潮流在力量耗尽之后消退了,而弱小的个人从历史中站立起来,走到今天和将来。(页354-355)
请问弱小的个人已经从历史中站立起来了,正在站立起来,或者还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站立起来?
*作者为国立政治大学聘任的教育部"玉山学者"。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曾任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客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香港城市大学讲座教授。
参考书目:
高华(2000)《红太阳是怎么升起的》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李金铨(2019)《传播纵横:历史脉络与全球视野》台北:联经。
钱理群(2012)《毛泽东时代和后毛泽东时代:另一种历史书写》台北:联经。
杨奎松(2013)《忍不住的"关怀"—1949年的书生与政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余英时(1992)《中国知识分子的边缘化》,《中国文化与现代变迁》台北:三民书局。
张新颖(2014)《沈从文的后半生》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Kelman, Herbert C.(1961),"Processes of Opinion Chang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25:57-78.
Said, Edward W.(2000),"Foucault and the Imagination of Power"(pp.239-245) in Reflections on Exile and other Essay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s, Raymond(1977), Marxism and Litera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