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看越尴尬…内娱头号狗皮膏药终于要消失了 * 阿波罗新闻网
新闻 > 大陆 > 正文
越看越尴尬…内娱头号狗皮膏药终于要消失了

via@可爱兔河马

“在同一个影视城拍摄容易撞景”这种普通观众都明白的道理,剧组们当然也知道。

这并非什么拍摄界的无解难题,在拍摄过程中有很多种办法进行处理、改善观感。

在最开始的造景环节,剧组就可以在原有建筑基础上通过布置不同颜色的帷幔、灯笼,做一点“个性化”设计。

比如开头提及的“横店最忙楼梯”。

有剧组在拍摄时用大量红绸缎、红色花树进行了重新布置,墙面与柱子也重新粉刷或贴上图案,相似感被削弱了不少。

场地改造是最简单粗暴、但同时也可能最花预算的解决方案,不改造也有许多别的路子可以走。

譬如多拍小场景,而不是一眼就能看出和其他剧一样的航拍大场景。

以《知否》为例,这部剧目前被扒出的实景拍摄地只有“三清观”,取景于浙江重阳宫,一个真正的道观内。

其余和近年来大多数古偶一样,大部分镜头拍摄于横店影视城内的“清明上河图”区域,少部分取景于无锡影视基地。

都是开机过上百部剧的老牌影视城,古城区域的街道画面在电视上出现的次数比任何一位演员都多。

《知否》里街道全景的画面也无法免俗,看起来泯然众剧。

《知否》剧组对此的处理方法,是设计、拍摄了许多小摊小贩的近景,挑着担的卖货郎们从画面中交叉着走过,桥头边的妇人们抱着孩子闲聊。

街道全景只是一秒闪过,把镜头更多地留给画面更独特、灵活的特写,这样观众的注意力自然就不容易被千篇一律的建筑群带跑

大小镜头取景的调配与取舍,其实相当考验剧组的拍摄功底。

《知否》中取景的一条影视城街道,现场看其实仿古感很强,一眼望去整座街道的门窗墙板都是不自然的黑漆颜色。

但《知否》在这最终拍到的镜头却很自然。

因为镜头只对准了一个近看有古朴感的窗台,没有拍会让人出戏的街道,很会扬长避短。

相比之下,那些被诟病过于重复的建筑画面,核心问题并不是建筑一样、而是出在了雷同的取景上。

像“横店最忙阶梯”场景整座建筑群其实占地面积不小,本可以通过不同视角的取景来规避场景重复问题。

但大多数剧组选择的,都是这个场景内几乎无需动脑就会选的居中构图。

一百个剧组的镜头,都仿佛架在了同一个位置。

一个往往不出错、很常见、不违和但也不出彩的位置,它足够安全,但已经安全得有点令观众疲倦。

诚然,出现这种现象也不能全怪剧组,影视基地们也要背一点锅。

从适配性的角度考虑,近些年影视基地新建的许多仿古建筑其实有点太风格化了。

它们大多修建了弧度夸张、形状突出的屋檐及屋顶结构,配上金色的屋脊、繁复的图案,很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不像早期最基础的仿建故宫、秦汉宫殿,走的是低调还原路线,更多为贴合故事的历史背景服务。

夸张而造型奇特的建筑往画面里一放,观众很难不注意到。

但对影视基地来说,这或许能丰富景区风格、更方便发展影视打卡地旅游。

有一个明确的某某剧拍摄地、同款建筑仅此一家的噱头,总比只有仿故宫好。

不过就古偶剧们集体呈现出的雷同效果而言,剧组们的问题显然更大。

场景建筑本身并非孤立于故事线之外的事物,而是人物塑造的一部分。

一个角色住怎样的房子、屋子内又是怎样的陈设,这些都能用于衬托人物的性格、爱好、形象。

像1962年的老电影《杨贵妃》拍摄布景时,在搭建的室内场景中大面积使用金、红、青等古典宫廷色调的同时,又使用了大量白纱,平添电影的朦胧感。

无处不在的蝉翼薄纱也很像杨玉环在世人心中的形象,缥缈而奢靡,仿佛遥坐云台上的神妃仙子。

安禄山带领叛军打进京师时,四散逃去的宫人们又把这些原本被精致打理、柔顺垂地的纱帘冲撞得凌乱摇晃,像是一种意向上的隐喻。

对比之下,如今许多古装剧已不再在内景布置下功夫,更常用建筑的大全景来简单粗暴地体现人物背景。

有钱的住大房子,没钱的住小木屋,除此之外再无更多信息,观众自然只对建筑的外形印象深刻。

偏偏各大剧组们偷懒还偷懒到一块去了,大家半个月内能在不同剧里见到同一座楼三四次,谁能不出戏。

很多时候,内娱都在“仗烂行凶”。

仗着近些年大家都烂,观众们的容忍度愣是被训练上来了,对流水线式毫不遮掩,在厚脸皮上默契地达成一致。

导致很多年轻观众或许都忘了——

古装剧是可以实景拍摄的,雷同镜头是可耻的。

早年间,户外实景拍摄甚至是国产古装剧的一大优点,是东方古典美学独特的影视呈现。

以胡金铨为代表的最早一批古装剧导演们,带着剧组们上山过河,等着山林间的朝雾,等着想要的残阳。

把“古”当做一种诗意的意境去诠释,而不仅仅是演员带上长发头套、穿上古装衣服。

胡金铨早年拍摄的《侠女》等作品由于威亚技术有限,人物的武打动作细看其实有些滑稽,侠客们的轻功翻腾动作像跳跳虎一般,一顿一顿的。

但画面中自然的芦苇野地、自然的光影,赋予了画面足够的真实感。

可能有人会觉得拿大师们的例子来降维打击不公平,普通古装剧拍出来可能就是图个乐呵,从一开始就没有太强的艺术追求。

那咱们拿十几年前同样的“乐呵”剧来对比,譬如《宝莲灯》,当年就是在北京和浙江两地的影视基地拍摄。

有网友探访打卡《宝莲灯》在基地内的取景地,以为它就是在基地景区内容易抵达的地方,到现场后却发现并不是。

这位网友发现,有大路、能开车抵达的常规剧组拍摄地和剧中场景对不上。

飞无人机后发现《宝莲灯》的取景在景区深处、一个犄角旮旯的小山坳里,只能通过狭窄的杂草小路走到。

这解释了为什么《宝莲灯》中的山水外景和其他剧几乎没有重复。

观众们认不出拍摄地,才更容易让人对剧情产生距离感、陌生感。

只要想拍,总能拍出来。

内娱古装剧再这么流水线生产下去,我怀疑再过几年就不需要明星了。

直接开辟一条“横店特种兵表演旅行线路”,规划出一条能两天打卡以上所有雷同场景的线路。

反正哪个场景一般会拍什么剧情网友们都已经背得滚瓜烂熟,大家可以自己拍给自己看,再用AI生成一下。

想看啥剧情拍啥、要多狗血拍多狗血,没有内娱中间商赚差价。

责任编辑: 方寻  来源:Vista看天下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4/1127/2136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