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世纪,阿拉伯半岛的伊斯兰教兴起,阿拉伯人(中国称“大食”)进入并控制吐火罗。因为中亚一系列小国归属问题,公元751年,阿拉伯帝国与唐帝国爆发了怛罗斯之战,唐军战败,自此,葱岭以西之西域诸国尽皆归于阿拉伯人,中亚地区逐渐开始伊斯兰化。
公元821年,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中国称“黑衣大食”)的霍拉桑总督塔希尔,在名义上承认巴格达的哈里发主权的基础上,在阿富汗区域建立起塔希尔王朝。
到了867年,阿拉伯帝国锡斯坦省的军队统帅亚库布(绰号“萨法尔”)建立萨法尔王朝,并在7年后攻灭塔希尔王朝;不久,河中地区又兴起波斯将军建立的萨曼王朝,公元900年,灭萨法尔王朝,阿富汗区域再度易主。
962年,霍拉桑突厥族总督阿尔普特勤据加兹尼城独立,建立加兹尼王朝,称雄一方,并在随后不久征服今日阿富汗全境。
加兹尼王朝在阿富汗的统治,一直持续到12世纪初期。此后,赫拉特与加兹尼之间的古尔山区兴起了古尔王朝,攻灭了加兹尼王朝,占领了阿富汗全境。
1215年前后,古尔王朝又被兴起于河中的花剌子糢王朝所灭;1220年前后,花剌子糢王朝又被蒙古人攻灭,阿富汗人再换主人——此后,随着蒙古诸汗国的互相攻杀,阿富汗相继被伊尔汗国(蒙古人占领波斯之后的政权)和察合台汗国所统治。
1370年,西察合台汗国的蒙古贵族帖木儿,先后夺取了波斯和阿富汗区域,而帖木儿更是迁都至赫拉特(今阿富汗赫拉特),以此为中心,建立起中亚规糢最大的帝国,此后阿富汗一直处于帖木儿及其后裔的统治之下。
帖木尔死后,阿富汗成为帖木尔后裔与波斯建立的黑羊王朝、白羊王朝(均为土库曼人建立)争夺的战场,几易其手,而帖木儿的五世孙巴布尔,以今喀布尔为根据地,力图复辟帖木儿帝国,但最终败于白羊王朝,失败后进入印度,于1526年在印度北部建立莫卧儿帝国。
此后不久,阿富汗的普什图族人舍尔-沙,利用莫卧儿帝国皇帝征战古吉拉特的间隙,趁机在印度北部自立为王,并在1540年占领德里,建立起苏尔王朝,统治了西起阿富汗喀布尔,东到今日孟加拉国的大片领土,并发行货币,实施各种现代改革——他划分省份,修筑干道,设立驿馆和邮传,鼓励商业贸易,改革田赋制度,废除苛捐杂税,只征收海关税和市场税,同时废除旧币,重新铸造金、银、铜币。
苏尔帝国所铸造的银币叫做“卢比亚(Rupya)”,这正是后来的印度货币“卢比(Rupee)”的最初名称,名称源于乌尔都语,意思是“有形状的”、“盖戳的”、“硬币”等意思。
因为舍尔沙的开明统治,普什图人在阿富汗区域的地位迅速抬升。
可惜,舍尔沙在战场上阵亡之后,苏尔王朝迅速陷入崩溃,其所占领的印度领土也很快又被莫卧儿王朝复辟——但舍尔-沙所创立的一套财政、货币和赋税体系,却被莫卧儿王朝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含卢比银币),成为莫卧儿王朝统治的法宝。
至于阿富汗这块区域,则再度被波斯的萨菲帝国征服。此后100多年间,阿富汗一直隶属于波斯萨菲帝国的一部分。
1747年,波斯皇帝纳迪尔遇刺,但其卫队队长、阿富汗普什图族人艾哈迈德-沙阿-杜兰尼却趁乱掌握了其卫队和皇帝的宝库——随着波斯帝国之后陷入内乱,在一堆阿富汗部落长老们的拥戴之下,杜兰尼逐渐统一了阿富汗各部落,从而建立起杜兰尼王朝。
“阿富汗”这个词的普什图语意思,就是“普什图族人的地方”。
不过,杜兰尼并没有实施普什图人的专制统治,反而成立了9人制的顾问团,用开明的方式治理这片土地。在其统治之下,今日阿富汗境内的各个部族,如普什图人,哈扎拉人,乌兹别克人都和谐相处。
不仅如此,杜兰尼还积极向舍尔沙“学习”,在对外扩张方面,一路向东奔袭,达到了印度的德里,直接把莫卧儿帝国的皇帝给废了,扶持起一个印度傀儡皇帝——与此形成对比,英国刚刚开始殖民印度,在加尔各答这个地方被土著们折腾得鸡飞狗跳,不得不废掉印度总督……
当时的杜兰尼王朝,变成了伊斯兰世界中仅次于奥斯曼帝国的大帝国,而这一区域的人民,第一次形成民族意识,这一区域从此被称为“阿富汗”,艾哈迈德-沙阿-杜兰尼,由此被称为阿富汗的“国父”。
可惜的是,1772年杜兰尼死后,其不肖子孙开始为争夺王位大打出手,国家自此陷入分裂和内斗,不仅退出印度,且一度分裂成五个邦国,直到1826年,普什图人多斯特-穆罕默德夺取皇帝位,阿富汗政局才再度稳定下来,由此建立起阿富汗的巴拉克宰王朝。
多斯特掌权之后,立即面临北边的沙俄和东边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挤压。
因为多斯特选择与沙俄合作,英国东印度公司便扶持了杜兰尼的一个孙子舒贾沙。1838年,靠着东印度公司的精良武装,舒贾沙把多斯特给赶下台。
1841年,在与中国的鸦片战争中顺利取胜、占尽便宜的英国人,接下来,准备拷贝与中国的糢式,与阿富汗政权好好谈谈利益的问题。却不想,谈判中,两边的部队忽然间起了冲突,派驻阿富汗的总督,居然在冲突中被阿富汗人砍了头,悬挂在旗杆上。
英国人大怒,命令舒贾沙出兵镇压,没想到舒贾沙顺势举起抗英大旗。再加上“阿富汗之星”阿克巴尔领导喀布尔起义,来到阿富汗的英国人,顿时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此后两年,包括军队、家眷和仆役在内的1.65万英国人,几乎尽数遭到屠杀,仅有几个人侥幸活下来逃回印度。
要知道,这可是大英帝国最强盛的时代,居然这样被屠杀!英国震怒了,派遣两位将军,带着当时最精良的武器装备,一举攻陷喀布尔,放火烧城……此时舒贾沙已死,英国人想想,还是多斯特比较靠谱,于是又把多斯特给扶上了王位之后,才退出阿富汗。
然而,这一次的放火焚城,却让阿富汗人对西方人的痛恨,埋下了祸根。一直到今天,整个阿富汗的保守力量,都会动不动拿这场大火做例子,来说明西方人对阿富汗的“祸心”。
1878年,因为沙俄派人劝说阿富汗国王希尔-阿里汗(多斯特的儿子)与俄国结盟,英国人第二次侵略阿富汗,最终签订条约,主权独立,外交归英国人。
为了对抗英国,1885年沙俄强占阿富汗领地“彭迪”绿洲,英俄就这么着在阿富汗杠上了。
直到1893-1894年,阿富汗、英国、俄国相继签署条约,英俄明确了自己的势力范围,英国还划了一条“杜兰德线”作为了阿富汗和英属印度的分界线。另外,把瓦罕走廊(今天阿富汗凸出来和中国接壤的那块地儿)划给阿富汗作为俄英之间的缓冲区。在此之前,这里是属于清王朝的附属地,英俄两大流氓拿着大清的领土当缓冲区,大清却毫无办法。
这个杜兰德线也值得一说。因为把普什图人的土地给分成了两块儿,线东边的普什图人,原来一直认为自己是阿富汗人,后来变成了印度人;二战之后印巴分治,又变成了巴基斯坦人。可在普什图族的民族主义者看来,凡是普什图族人居住的地方,都应该归属阿富汗呢!
攘外必先安内。1880年继位的阿不杜勒-拉赫曼,开始加强阿富汗中央集权。对于不服从的部落,如哈扎拉人,国王出动大军进剿,甚至采取变卖为奴、强制迁徙等手段迫使其归顺;在全国设立行政区划,有意识地把同一部落划分到不同省份;依靠着从平民中提拔的人才,建立起中央政府的各行政部门,改雇佣兵为征兵制,优待军人,形成强大的中央军……
虽然拉赫曼的强力集权之路褒贬不一,但拉赫曼确实塑造了一个统一的阿富汗。
1901年,哈比布拉汗(多斯特后裔)登基。他虽说是个纨绔子弟,但对于很多现代化的新奇事物十分感兴趣,将西方的数学、外语、绘画以及科学等引入喀布尔,同时修建了水电站,还买了几台汽车,引进电话;与此同时,他还引进西方的学者、专家,又在王宫周围修了几条现代化的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