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英九在连任的就职演说中,明确提出「一个中华民国,两个地区」的两岸政治定位。
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三月间在会见中共国家主席胡锦涛时,抛出「一国两区」的风向球,引起台湾朝野之间的轩然大波,喧腾一阵之后,马英九终于在五二0的就职演说中,揭晓了谜底。
马英九掀牌
五二0就职演说,形同马英九未来四年执政的国家政纲,他的「一个中华民国,两个地区」、「互不承认主权、互不否认治权」,是他对两岸政治定位,一次非常明确而清楚的阐述。
事实上,吴伯雄今年三月在北京「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向胡锦涛抛出「一国两区」这个风向球时,当时并没有明确地说明,所谓「一国」,这个「国」,是「中华民国」?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所以让两岸之间各有可以自我阐释的空间,无怪乎北京可以接受;但也正因为对于这个「国」采取的模糊的态度,所以在台湾内部,引发在野党强烈抨击。
这一次,他引据宪法,明确界定这个「国」是「中华民国」时,在野党对他的质疑,相较于过去,是围绕于「两区」,认为马英九自我矮化为「区长」,比较没有针对「国」的定义;某种程度上,也显示了民进党很难挑战「中华民国」。
李登辉反驳
反倒是马英九那句,「历经三位总统」,欲把李登辉、陈水扁拿出来背书的说法,引起了李登辉的注意,李登辉当天即透过脸书(facebook)表示,马称「这个主张是从我(李登辉)开始」,是扭曲历史。
李登辉指出,他在一九九一年公布宪法增修条文第十条,是替「两岸人民交流建立法源,规范对象是「自由地区」与「大陆地区」的「人民」,并不是对「两岸关系的政治定位」;他认为,两岸政治定位最关键是一九九一年终止动员勘乱时期,当年他在国际记者会强调,视中共为控制大陆地区的政治实体,称它「大陆当局」或「中共当局」,双方是各自独立的政治实体。
李登辉认为,一九九九年他接受德国之声专访时,他强调两岸是「特殊的国与国关系」,这才是他对两岸政治定位的界定。
李登辉的反驳,在预料之中,但北京方面如何看待,恐怕才是关键。
北京沉默以对
截至目前为止,北京方面仅维持一贯性地「只要认同一中,都可以讨论」来响应,显然是对「一个中华民国,两个地区」的说法,采取沉默以对的态度,因为站在北京的立场,他可以接受模糊的「一中」、语意不明的「一国」,但要把这个「一国」明确地界定,对北京而言,恐怕就是两回事了。
但无论如何,马英九在这次就职演说中,等于是在告诉北京,如果两岸之间要开启政治谈判,「一个中华民国,两个地区」就是他的立场。
剩下的,就是要看北京方面如何接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