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知道,涂博士是怀着怎样的心情,从3楼走到11层纵身跃下的。这位今年6月才从美国回到国内的32岁海归,拿到了浙江大学的教职资格,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和可爱的孩子,前程似锦等待着他。然而,仅仅在国内呆了三个月,这位浙大的学术骨干竟毫无征兆地选择了这样一个悲剧的结束。人们扼腕叹息,更疑问重重,究竟是什么让一个青年才俊选择了如此决然的离开?
悲剧的发生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肇因。触摸涂序新的生命轨迹,我们也许更能看清无数海归人的心理路径——从小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保送名牌大学,全额奖学金赴美留学直至博士后,是家庭的骄傲与期待。如此履历,回国面对的却是税后两千块的工资,同是博士却无法找到工作的妻子,还有那坚挺的房价和高额的幼儿园学费。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很容易让这位年轻学人陷入现实困顿。实际上,涂序新身上有相当一部分海归的心理印痕:从小生活在众星捧月的教育环境中,留学海外长期接受独立学术、优厚生活环境的熏陶,对国内现实缺乏了解,抱着一腔家国情怀归国后,面对巨大的现实落差,无法承受家庭期待与现实负重。
这或正是无数海归们内心的苍凉,也或可归结为涂序新之死的海归群体心理因素。当然,作为一个有志于学术,在SCI核心期刊均有论文发表的年轻学人,现实困境完全可以视为短暂问题,真正压垮他的,或正是他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学术。尽管网络盛传其申请职称失利、学校口头承诺未能实现等问题,我们已无法考证。但从其留下的的遗书中,谈及“国内学术圈现实:残酷、无信、无情”,却似乎已经说明他最后的学术信仰断裂。
的确,当下国内高校的高度行政化、学术圈子化,足以让一个长期接受国外自由、独立学术氛围熏陶的海归深感水土不服。正如一位海归学者所说:“圈子,主要是各种各样的圈子,对于我们来说实在是难以理解。”在国外,圈子都是以专业领域集结的学术圈子,国内高校的圈子不但有学术圈,还有行政圈,更有学术与行政相互交融的圈子,其中的利益关系纵横交错,各圈各有利益代表。在这样的学术生态下,做学术更像是做关系,没有了学术的纯粹与简单。这也许正是涂序新对国内学术圈现实的解读:残酷、无信、无情,也或正是其申报职称所带来绝望的最终肇因。
无论从个体因素还是从学术因素解读海归涂序新之死,都是一个太过沉重的话题。一个生命的逝去,本不应承载太多的猜测与揣度,但却应有对现实人群的关怀,以及对肇因的反思与改进。唯有如此,这样的个人悲剧,才不至成为群体症候延续下去。
责任编辑: zhongkang 来源:东北网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09/1024/147558.html
相关新闻
研究称生成式AIGPT-4生成100字文本需消耗3瓶水 啼笑皆非!中国制DUV遭打脸 精度65奈米(图) 真主党为何还用寻呼机?这优点手机比不上X突然在巴西“复活” 马斯克是怎么做到的?
反右运动重点打击的海归知识份子(图) 留学500万,回国月薪仅5千:全网都在看笑话斯坦福大学博士被录用为大陆乡镇公务员 引发热议
读博六年 最终败给了等待学历认证的108天(图) 当心了!在海外生活六个月以上的中国人 (图) “留学时以为很惨了,没想到工作以后更惨”经纬:中国政府招聘收紧政审 有海外经历者难获聘
那些“对赌”失败的青椒们(图) 海归硕士回国“考博”被坑:钱包空了 梦碎了…(图) 上海这张图近日在中国网上掀起波澜(组图) 笑喷!海归院长创意 北大惊现“太奶级机器人”(组图) 外籍教授几乎被“清零” 分析:学术也是政治(图) 保安刺死“海归”外卖员,有些“反思”值得反思 北京的邪乎标语和中科院的自杀海归们(组图) 他们的孩子回来了!中国对海归开放“体制”大门 一位海归的自述:回国多年依然不能适应中国习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