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之父”高锟荣获诺贝尔物理奖 * 阿波罗新闻网
新闻 > 人物 > 正文
“光纤之父”高锟荣获诺贝尔物理奖

有“光纤之父”称号的美籍华人﹑前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高锟以及两名美籍科学家同时荣获2009年度诺贝尔奖物理奖,成为继杨振宁、丁肇中等人后,第六位获此殊荣的华裔科学家。(RFA毕子默报道)

前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高锟获诺贝尔奖


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奖奖金共计一百四十万美元被分成两部份,由三人共得,其中一半的奖金被颁与被誉为“光纤之父”的美籍华人高锟,而另一半的奖金则由发明感光元件的另外两名美籍科学家博伊尔及史密斯平分。

对于高锟获奖,香港特首曾荫权周二透过发言人表示,高锟不单是杰出科学家,亦是谦谦君子和一位有承担的教育家。曾荫权说,诺贝尔物理奖是科学界最高荣誉,他和香港市民衷心祝贺高锟获得此殊荣。

得奖的高锟现年76岁,解放前出生于上海租界,他的父亲是当时的国际法庭律师。1948年,高锟一家在建国前夕举家南迁至香港,高锟在香港圣约瑟书院升读中学,随后并考入香港大学。由于其时港大未设电机工程系,高锟继而远赴英国留学,并在英国先后取得电子工程理学士学位及哲学博士学位。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高锟在论文中首度提及以石英基玻璃纤维进行长距离信息传递,亦即光纤通讯,随后他致力这方面的研究,为促成互联网诞生提供了基础,成功打开了人类进入光导时代的大门﹔同时,他的研究成果亦为他带来二十多项国际奖项及获得近三十项专利。

高锟学成以后,于七十年代回流香港,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并在1987年至1996年间担任该校校长。高锟在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期间,以其行事亲和和开明著称。RFA
 
法广 英籍华人高锟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高锟等三人共享诺贝尔物理奖(Photo : AFP)

高锟等三人共享诺贝尔物理奖
(Photo : AFP)

诺贝尔奖评委员会昨天宣布了本年度物理奖获奖名单,居住在香港的英籍华人物理家高锟、持有美加双重国籍的鲍以尔(Willard Boyle)和美国的史密斯(George Smith)三位“光学大师”共同获得这一奖项,表彰他们在光纤光学和半导体领域的卓越贡献。

出生在中国、今年75岁光纤专家高锟,曾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对于获得本届诺贝尔物理学奖,他表示深感荣幸。官方香港电台昨晚报导说,高锟透过中大副校长杨纲凯对外表示,诺贝尔奖很少表彰应用科学的成就,所以从来没想过自己会获奖,对此,他感到十分惊喜。

高锟还表示,过去40年,光纤大大促进了信息世界的发展和进步,也有赖光纤的出现,其获奖的喜讯已于瞬间传到千里。

据法新社斯德哥尔摩消息,诺贝尔评审委员会在授奖理由中说,光纤专家高锟和其他2位美国物理学家,因为创造了两项有助于今日信息科技革命的工具,因此获得嘉奖。

评审委员会还说:“今年诺贝尔物理奖表彰两项有助于塑造今日网路社会根基的科学成就。”三位科学家“创造了许多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发明,并提供了科学探索的新工具”;其中一项就是光纤电缆,这个工具使信息能以光速传输。

据评审委员会说,拥有英国国籍但主要居住在香港的高锟,因为“视觉通讯领域的开创性光纤传输研究成果”而赢得其中一半的诺贝尔奖。高锟的研究成果意味“文本、音乐、和影像能在不到一秒时间内传遍地球”。

而另外同时获奖的两名美国物理学家鲍以尔和史密斯,则因“发明一种影像式半导体电路─‘电荷藕合元件影像感测器’(CCD sensor)”,共享另外一半的诺贝尔奖金。这种感测器是数字相机的“电子眼”。由于可以电子仪器捕捉光线,而不必再靠光学软片,1969年的CCD sensor技术发明“颠覆了整个摄影工业”。这种CCD sensor技术也应用于医学,例如人体体内扫描,可供诊断或显微手术之用。


 

责任编辑: 刘诗雨  来源:RFA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09/1007/145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