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空调房” * 阿波罗新闻网
生活 > 中国文化 > 正文
古时“空调房”

 

    12位闲暇的宫中女乐集聚一桌,兴致勃勃弹琴唱歌喝酒逗乐。桌上摆满大锅汤小碟菜瓜子果盘,酒后饭足之余,姐妹们弹琵琶吹笛笙好不惬意。仔细观察,桌子底下还有一只吃饱了正在打盹的小狗。如果继续挖掘,宫女们一头时髦的坠马髻,鲜艳的丝绸围巾,还有考究的大红花丝绸坐垫,无不让人产生对晚唐盛世美景的遐想。这幅《唐人宫乐图》,原件收藏于台北故宫,是稀世晚唐作品,画中的诸多细节,让人强烈感受到晚唐盛世景象。(广州日报)

 

    继电风扇之后,最值得现代人骄傲的降温设备恐怕就是空调了。在地球村日益变暖、动辄三四十摄氏度高温的夏季,坐在凉风习习的空调房里办公、学习或休息,实在很是惬意舒服的。于是想起古人来,在烈日炎炎的夏日,古人采取何种办法度夏呢?

    我们的祖先是很聪明的,他们发明了最原始的扇子,还不断研究出新的降温设施。在汉代,能工巧匠已经研制出“叶轮拨风”的大型纳凉器具,其取凉效果非常可观。《西京杂记》卷一中就有这样的记载:“长安巧匠丁缓作七轮扇,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颤。”这段文字过于简练,我们无法得知这种“叶轮拨风” 的详情,想象中它的拨风原理应该是利用叶轮的旋转形成风源,即在巨轮上安上七个叶片,一人摇动手柄,七个叶轮飞速旋转,空气被搅动起来产生凉风。当然这种大型设备一般人消费不起,皇家贵族才享用得了。

    到唐代,出现了一种供人们消暑的“凉屋”。这“凉屋”一般傍水而建,采用水循环的方式推动扇轮摇转(犹如民间的水车),将水中凉气缓缓送入屋中,或者利用机械将水送至屋顶,然后沿檐而下,制成“人工水帘”,使凉气进入屋子。唐诗人张仲素《杂曲歌辞·宫中乐》一诗咏:“江果瑶池实,金盘露井冰。甘泉将避暑,台殿晓光凝……”说的就是这种利用“水循环”建成的“凉屋”,此“凉屋”堪称既绿色又环保,但该诗名曰“宫中乐”,可见与老百姓是无缘的。

    科学在不断进步,明朝文人高濂在《遵生八笺》中对当时纳凉也有精彩的描述:“霍都别墅,一堂之中开七井,皆以镂刻之,盘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不难看出,明代人的消暑又前进了一步,而且巧妙利用地理优势,也不乏科学道理。想必这古代的“凉屋”和“霍都别墅”,比起密不透风的现代“空调房”来,降温效果更好、空气更清新、也更符合环保理念。

责任编辑: 吴量  来源:城市快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09/0626/134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