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高官纪念六四 《历史的大爆炸》 * 阿波罗新闻网
新闻 > 军政 > 正文
新华社高官纪念六四 《历史的大爆炸》

阿波罗新闻站编者注:张万舒在八九民运期间担任新华社国内新闻部主任。目前人在大陆。体制内龙头媒体要员出书,会有多大风险?当然如果内容对中共没有伤害,或“小骂大帮忙”自然没有安全问题。在大陆不自由的环境中写作如此禁忌话题,是否是官方默许、允许或授意?有待观察。张万舒认为中国红十字会党组书记谭云鹤所说的死亡数字是最权威的,为官方数字背书,尤为明显。新华社记者的任务在海外是负责收集情报,在大陆是负责监察地方政府。

关于六四的真相,自六四后,激烈暗战从未停息,近期还在愈演愈烈。

新书《历史的大爆炸》

新华社老记者张万舒于六四二十周年前夕在香港出版新书《历史的大爆炸》,以翔实的史料和官方媒体的独特视角回忆六四事件,提供了不少内幕消息。有中国资深新闻工作者评论,该书的历史真实性无庸置疑,是研究六四事件的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VOA

张万舒在八九民运期间担任新华社国内新闻部主任。六四20周年来临前夕,年过七旬的张万舒在香港出版《历史的大爆炸:六四事件全景实录》,以每日大事记的形式,记录了89年4月14号至6月10号的情况,包括中央军委从五大军区调集10个军沿六条线路向天安们广场开进、以及两个军化装进城等。

书中引人关注的是张万舒援引当时中国红十字会党组书记谭云鹤的话说,六四事件中死亡人数有727人,其中学生和群众死亡713人,军队死亡14人。

*有关六四死亡人数的争论*

这个数字同中国红十字会记录的2700人相差甚远。张万舒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说,六四死亡数字众说纷纭,他认为谭云鹤的数字比较准确。他说:"红十字会长吧,我就用他这个数字呀,现在我认为他那个数字,这里各种各样的说法多了,也可能他是一种说法,我只能找一个最权威的。你要有别的材料,你可以说,这个有各家之言,都可以说。我选用这个,觉得这个是比较权威的吧。"

对于死亡数字的出入,张万舒在书中说:"尽管死亡数字没有海外传媒估计的那么多,特别是军队死亡者没有当局所报的那么大,但是中国人民、特别是知识分子的心灵,同样遭受了一场历史性的大创伤。"

*新闻界人士对此书的真实性予以肯定*

张万舒八九民运期间直接负责处理新华社驻全国各地记者现场发回的第一手报导,并与中共高层有密切接触。《炎黄春秋》杂志社副社长杨继绳当年也是新华社记者。他对美国之音说,张万舒掌握第一手资料,绝对有权利叙述六四事件的经历,其真实性无庸置疑。他说:"他的情况是真实的,是可靠的,因为他知情,是知情者。他是当时国内部主任,知道上层的情况,他每天晚上都参加新华社领导小组的讨论。"

张万舒在书中透露,继新华社400多名编辑记者参加游行,声援学生后,中央在5月下旬成立"中央新闻报导指导小组",提出7条指示,控制报导方向,包括"要报导戒严的必要性"、"要反映各级拥护中央精神"、和"一个多月来攻击党的反动言论,要逐渐进行批判"等。新华社原社长穆青闻后坦言,这种报导非常难写。

张万舒和新华社副社长郭超人、南振中等5人,每天晚上8点集体协商写出稿件。6月3号晚间,张万舒收到前线记者报告军队开进木樨地,军队终于开枪,穆青痛苦地说:"今夜,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夜。"郭超人说:"历史不会忘记这一夜!"

*《历史的大爆炸》受到香港读者的欢迎*

新书出版后受到了香港读者的好评。香港《开放杂志》执行编辑蔡咏梅评价说,《历史的大爆炸》史料来源可靠、权威、叙述全面,是研究六四事件一部不可多得的文献。蔡咏梅说:"这本书很权威,我觉得他调得那些资料都非常可靠。这本书是有关六四,从胡耀邦逝世一直到六四镇压,后来到清场,他的报告应该就是作为新华社记者他们了解的一些资料,所以过程就全都写了,甚至包括海外、比如说香港支持北京民运的一些资料,他都有报告。"

张万舒现任新华社高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成员,曾任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他表示对于六四事件不愿多谈,"只要看书就行了"。

新华社老记者张万舒

张万舒在八九民运期间担任新华社国内新闻部主任。

*****************************

新华社前高层张万舒出书披露六四内幕

 

 

中国官方新华社前高层张万舒在六四事件20周年前夕,出书披露八九年民运时中央曾成立专责小组控制当时有关六四的报导,前中国青年报编辑李大同表示,当时中宣部箝制所有媒体,该报编采人员消极抗议,不作报导。

临近六四20周年纪念,前新华社新闻部主任张万舒在香港出版有关八九民运,从4月至6月现场采访第一手资料,名为《历史的大爆炸--「六四」事件全景实录》一书,揭露「六四」事件开始至军队入城内情,包括军人在群众力阻下,如何调动十万兵力,甚至不惜换上便装,以六条路线赶及6月4日前進驻天安门广场,揭开流血镇压的序幕。

张万舒在书中披露,八九民运期间,不只北京的市民,连官方新华社的员工也展现同情学运的一面,该社有四百多名编辑、记者曾参加遊行并声援绝食学生。面对党喉舌「失控」,中央5月下旬成立「中央新闻报导指导小组」,提出七条指导,藉以控制报导方向。七条指导包括「要报导戒严的必要性」,及「一个多月以来攻击党的反动言论,要逐渐進行批判」等。新华社原社长穆青闻后坦言,根据上述要求,这种报导非常难写,而且记者的牴触情绪很大,也不愿写。

张万舒又指,当时《人民日报》采用擦边球方法发表「戒严第一天」,他认为文章仍会继续写下去;至于新华社,张万舒指由他与高层郭超人、南振中等5人,每晚八时集体商量写出稿件,新华社原社长穆青通知各部门,要严格管制年轻记者。但至6月3日晚上,张万舒收到前线记者报告指军队开入木樨地,军队终于开枪,穆青闻言痛苦地说:「今夜,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夜。」另一名副社长郭超人说:「历史将不会忘记这一夜」。

就八九年新华社内部情况,张万舒向记者表示,他不方便接受访问,详情巳记载在书内。

前《中国青年报》编辑李大同表示,89年5月下旬,中宣部向所有媒体传达指令,并成立中央新闻指导小组,控制报导方向,当时各个媒体难以执行此指令,因编辑及记者消极抗议,不愿按照新闻小组的报导方向,作非事实的报导。该报的编辑记者便不写报导,从5月底直至六四开枪事件发生,整整一个月,全部用新华社代稿,记者不作报导。

他说:就是中央新闻指导小组统一规定这些甚么报,当时媒体执行得很不好,主要是不理。报社领导不能不理,不理你就别干,但是编辑记者普遍坚决反对,不干,一直持续到开枪之后都是这样。

李大同又指。新华社作为官方重要喉舌,不能停止发稿,但据他所知。新华社的编采人员不满中央新闻小组的指令。另外,《人民日报》的编采人员对此反抗激烈,当时的副总编辑陆超祺,准许记者报导6月4日凌晨军队入城开枪情况,该报导名为「北京的一夜」,最后陆超祺被撤职。

另外,张万舒一书最后一章「军人笔下的真相」,从戒严将军及士兵亲自写的书《戒严一日》,分析军人入城过程,指89年5月17日,政治局常委会在邓小平家召开会议,决定派军戒严,中央军委从北京、沈阳、济南、广州及南京五大军区调动十个集团军的兵力,進军北京城。军队進京的路线有6条,中心目标最初就定在天安门广场。不过,各路大军被群众、学生围堵在郊县各地,无计可施下,6月2日,27军及65军奉命化装進城,有穿上港式衫、健美裤進驻人民大会堂。

至于六四镇压死亡人数,该书引述中国红十字会党组书记谭云鹤指出,「六四」事件中死亡人数有727,但与中国红十字会记录的2,700人相差甚远。

前新华社高级记者杨继绳表示,张万舒曾任职新华社领导,其书的内容可信,他掌握不少真实资料。至于出书后会否遭新华社处分,这要视乎是否有机密内容。他说:新华社国内部主任,是高官及领导,书的内容估计可信,因为他知道很多情况。他有没有保密材料,如有的话,当然不行,没有则问题不大。

据了解,八九民运期间,张万舒担任新华社总社国内新闻部主任,当年直接处理,新华社驻全国各地记者现场采访的第一手资料,新书以每日大事记的形式,记录了89年4月15日至6月10日的情况。

另外,对于近日已故中共总书记赵紫阳被软禁期间录音自白有关六四镇压过程,中共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上世纪80年代未,中国发生的政治风波,党和央央早有结论,强调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有重大成就,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符合中国国情。

扩展阅读: 围绕8964 不为人知从未停息的激烈暗战

责任编辑: zhongkang  来源:美国之音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09/0520/130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