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大瘟疫】1918年流感患者在临时医院
【编者的话】近日,美国国家档案馆推出了1918年西班牙流感的在线展示版本,包括当年的一些图片和文字。详细展示了上世纪发生在西班牙那次大流感给全世界带来的创伤。1918年「西班牙流感」传染速度极快,全球发病人数超过40%,死于流感及并发症的有2500万人,实际可能达5000万人,甚至有人说可能超过1亿。朝病夕亡,死者多为20-40岁青壮年。美国医学史专家认为,「西班牙流感」是有史以来对人类打击最大的一次流行性疾病,远比鼠疫要凶残得多。美国科学家发现1918年病毒与现在亚洲出现的禽流感病毒H5N1有共同的基因变异,为A类H1N1病毒。详情请参阅:http://www.archives.gov/exhibits ... c/records-list.html
神秘的1918年「西班牙流感」
战争后的人类灾难
历史回溯到1918年,历经4年之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1000万人死于战争,流离失所的人们祈盼和平带来宁静的生活,此刻,一场大规模的灾难降临了,这就是所谓的「西班牙流感」。
「西班牙流感」的得名,是因为当时西班牙报纸首先报导了这种疫病,它还有一个让人心里发寒的动人别名:「西班牙女郎」。
最神秘的是,「西班牙流感」袭击的人群不是老弱病残,而恰恰是通常抵抗力最强的20岁~50岁之间的青壮年。其主要症状表现为咳嗽、气喘,最终导致患者因呼吸困难窒息而死。
还有一个神秘之处是,它在1919年春发动第三波袭击后,忽然间消失了。

当时的流感死亡率统计图,1918年10月份,流感的死亡率几乎是直线上升 。
人们简直无法确定其发源地究竟在何处。在西欧,人们主要把西班牙人当成替罪羊;俄国人则把责任归咎到中亚细亚土耳其的遊牧民族身上;一个美国军官又断定是德国的潜艇把流感作为秘密武器带到了北美大陆。
瘟疫两度来袭
1918年3月11日,美国堪萨斯州的芬斯顿军营中,有一名士兵感到不舒服,医生把他当成感冒病人,進行隔离治疗。午餐开始后,医生又收治了病症相似的100多人,一周内,“感冒患者迅速超过500人。尽管如此,渐渐蔓延的病情却没能引起注意。一个军医还开玩笑说,这不过是上帝的礼物,人人都有份,没人会送命。然而,接下来死神的降临却大大出乎他的意料。
一战还未结束。从3月份开始,这些感染者随军队开赴欧洲前线。沿着海岸线,开始四处散布流感病毒。西班牙最先受到它的发难,也正在此地,它赢得了一个极浪漫的名字:「西班牙女郎」。然而,这才仅仅是开始,被这轮流感风暴抓住的人应当感到“幸运”,之前“温和的攻击”给他们留下了礼物——对随后致命病毒的免疫力。
1918年夏天,布兰奇少校的军舰启航,踏上历时14天的死亡之旅。很快,舰上仅有的三具棺材放進了尸体,不久,因为无法存放更多,人们将尸体沉入海底,最后抵达法国圣拉泽雷港时,甲板被排得密密麻麻。
「……这是一种以前从没见过的肺炎,极为顽固。患者先是两颊出现红斑,几小时后从耳根到整个脸部变成青紫,几乎分不清患者是白人还是有色人种, 几个小时后就会窒息而死。看见几个人死去,或许你还能忍受,但眼看着恶魔般的疫病象苍蝇一样蜂拥而来,你会禁不住毛骨悚然。平均每天要死100多人,情况还在恶化。我看这无疑是一种新的病菌,但又不知道到底是甚么病菌……许多护士医生因此丧命,令人心痛。安叶小镇的情况惨不忍睹。每天派专列来运 走尸体。没有足够的棺材,尸体就堆在一起。我负责的病房后面就是停尸房。小伙子们的尸体一长排地堆在那里,情况要比在法国战场上所看到的还要惨。一个大营 房被腾空,当作临时停尸房。工作十分紧张,每天从早上五点半开始一直干到晚上9 点半,太累了……」。
在波士顿近郊服役的一位美国军医写下了以上的句子,放在信中寄给朋友。瘟疫与战争像一对双生子,但受到病痛折磨得不仅限于士兵,普通人也无法逃脱它的魔爪。流感在9月掀起另一波高潮,病毒发生变异,迅速卷走更多的生命。4名妇女聚在一起打桥牌,说笑着到深夜才恋恋不舍地分开,还约定要早起接着玩。可第二天,遊戏没能如期進行,因为有三人在睡眠中被流感永远带走了。白天出殡声不绝于耳,夜晚救护车呼啸而过,末日景像在人们面前展开。
恐惧占据了人心,大家想尽各种办法来驱赶流感病毒。40度杜松子酒,浓稠的冷熏肉,大蒜,桉树油,人们愿意做任何尝试。在西雅图,一个没有戴口罩的乘客被 狂暴的人群赶下车;一场棒球赛中,双方费力地進行比赛,艰难辨认着对方的脸——因为每个队员都戴着口罩;旧金山市长亲自出马向民众宣传“要保命,戴口罩 ! ”民众也积极响应,还编成歌谣“遵纪守法,带上口罩,流感赶跑,性命保牢」。
解密,从尸体开始
在美国阿拉斯加一个因纽特人的村庄,那里遭到了流感毁灭性的打击,全村80人有72人死亡,尸体被埋葬在永冻土地带。1951年,病理学家哈尔丁 (Johan Hultin)来到这个沉寂的村庄,打开坟墓,带回4具肺部标本,但是随后的病毒分离工作很不顺利。
1997年,已经72岁退休在家的哈尔丁在《科学》杂志上看到美国军事病理学研究所病理学家杰佛里.陶本伯格(Jeffery Taubenberger)关于流感的文章,于是给陶本伯格写了一封信,表示自己可以为他提供一些信息。此时的陶本伯格正苦恼找不到保存完好的「西班牙流感」病毒标本,于是劝说哈尔丁再去一次阿拉斯加的小村庄,取新的标本回来。执着的哈尔丁又自费回到因纽特人的村庄,找到一具女性的尸体。这名因纽特妇女相当肥胖,厚厚的脂肪将内脏器官保存得近乎完美。
此时的陶本伯格,已经积累了“西班牙流感”病毒研究的丰富经验,他从哈尔丁提供的女尸体内得到流感病毒的完整基因组,此外,还从浸在福尔马林的肺部组织中 提取了细胞。这些用石蜡包装的组织有些残破,一部份还腐烂掉了,不过,80多年来却没有任何人碰过。这些被病毒感染的肺组织来自两名士兵,一名死于马萨诸 塞州,另一名在长岛。他们都死在军队服役期间,正值青壮年。
一位21岁士兵的肺部样本完全符合当时“西班牙流感”的状况。正是在这份标本中,陶本伯格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找到了9段当年流感病毒的RNA“碎片”。这9段RNA片断分属5个不同的基因,通过比较,陶本伯格发现,“西班牙流感”病毒与猪流感病毒有相似之处,是H1N1型的。这一结果公布在2005年10月,距离5000万人的莫名死亡几乎过去了一个世纪。
2005 年10月6日,陶本伯格领导的研究小组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研究报告说: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病毒很可能就是一种禽流感病毒,两者之间的差别仅仅是少数氨基酸不一样。目前已经清楚,“西班牙流感”病毒与禽流感病毒同属A型流感病毒,不同的是“西班牙流感”属于H1亚型,而禽流感病毒则属于H5亚型。
据《纽约时报》2005年10月6日报导,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主任朱莉. 格贝尔丁(Julie Gerberding)于10月5日对外宣称: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科研人员在今年8月成功让“西班牙流感”病毒“复活”,并发现西班牙流感病毒同易于传染给人类的禽流感病毒非常相似。研究者认为,禽流感在人类大范围爆发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这会导致千百万人的死亡。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10月7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
复活「西班牙流感」病毒引发争议
复活“西班牙流感”病毒的成果令科学家感到兴奋,对它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防治未来由禽流感病毒导致的人类流感疫情。科学家们希望能够借这次研究弄清楚流感病毒近100年来的变异情况,从而为征服禽流感提供宝贵资料。
不过,复活“西班牙流感”病毒研究也引发争议。生态学家认为,实验室里制造超级病毒违背自然规律,有可能打破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引发生态灾难。有科学家担心,人工培养的病毒可能更致命,万一泄漏出去后果不堪设想。
发现「西班牙流感」的病毒真身
1918年的病毒像一阵黑旋风刮过美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德国、非洲、印度、英国甚至俄罗斯和中国。1919年1月抵达澳大利亚席卷全球,只有冰雪覆盖的南极洲逃过一劫。像大多数瘟疫一样,「西班牙流感」病毒严重影响了人类历史,人类健康普遍遭到严重创伤,美国人的平均寿命甚至下降了10年。
2001年,澳大利亚科学家马可.吉布斯(Mark Gibbs)在陶本伯格的基础上有了進一步的发现。吉布斯把“西班牙流感”病毒中负责制造血凝素的基因与30种类似的猪流感、禽流感、人类流感病毒中的相同基因進行对比,结果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这个基因的前部和后部是人类流感病毒的编码,而在基因的中段则是猪流感病毒的编码。吉布斯认为,造成 1918年全球流感大流行的原因,就是猪流感病毒的一段编码“跳”到了人类流感病毒的RNA中。
一般来说,病毒要想由其他生物传播到人类身上,中间必然需要某种媒介。「西班牙流感」禽流感病毒却是一下子「跳」到了人类身上,叫人费解。
下面5段视频给出了大量珍贵的照片,随着当事人和研究人员的讲述,再现了1918年那场恐怖流感的历史。
神秘的1918年「西班牙流感」之一
附录:《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的结构其实并不复杂:一个空心的脂肪球,里面装了八段RNA链,球表面有许多重要的蛋白——它们像钉子一样「钉」在上面。这些「钉子”可以分成两类,一类叫做合成血凝素(HA),它们的作用是使病毒進入宿主细胞;另一类叫做神经氨酸酶(NA),它们负责切断宿主细胞,决定了病毒传播的效率。当流感 病毒遇见宿主细胞时,「HA钉」立刻与它相接,病毒趁机溜進细胞核里進行复制,合成新的病毒蛋白。完成后,再由「NA钉」切断联系,于是产生了可以自由感染其他细胞的新病毒。
现在人们普遍相信,多数重大传染病都是来自野生鸟类——它们拥有全部15种HA(合成血凝素)基因和9种NA(神经氨酸酶)基因。如果单从传染病学的角度来分析,死亡率高对于传染病本身来说并不一定是件坏事。因为死亡率比较低,很多带菌的禽鸟不死,会带着这些病毒到处跑,就会感染更多。
http://d2y2s2twmqw6n8.cloudfront.net/xtr/gb/2009/05/05/a290530.html#ph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