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日本记者枪毙的“亲善”照片
来源: 凤凰网
核心提示:看过《平原游击队》的朋友,或许都对那段台词记忆清晰 –“皇军好。皇军不杀人,不放火,不抢粮食,你看这多好啊!”看过这部电影的,对老勤爷那种讽刺的语调,都难以忘怀。然而,在日本记者拍摄下的侵华战争中,却真有些“皇军好。皇军不杀人,不放火,不抢粮食”的照片。
看,日本兵给中国老太太包扎伤口
多仁义的皇军阿 -- 如果不算老太太肩上按的那只手的话。。。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日本向中国各地派遣了大量新闻记者,他们拍摄的照片如今成了研究那段历史的依据之一。
不过,这些新闻记者拍摄的照片,反映的并不是中国战场的真实风貌。其中一个理由,是当时日本军部要对照片进行审核。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日本记者当时拍摄的很多照片,根本就是摆拍形成的。
在到中国采访期间,日军给新闻记者下达了一条任务,即在各处占领地拍摄美化日军形象,反映“日中亲善”的照片。
日本新闻记者有些这类照片质量相当好,几十年后看来,依然有让历史发昏的效果。
绥远,日军和当地孩子“亲善”,虽然看来孩子的表情不太“亲善”
然而,如我们所知,日军所到之处中国人面对的是奸淫掳掠,杀人烧屋,日本的记者到哪里能够拍到这样“亲善”的照片呢?
《大阪日日新闻》社老记者宫崎留下的照片和说明,给我们重现了当时的情景 --摆拍,是制造这种“亲善”的唯一方法。
宫崎留下的照片之一,占领九江日军组织百姓进行反蒋游行
画面左侧的摄影记者,手拿太阳旗却惊慌回头的半大女孩儿,以及百姓身后日军士兵的战斗帽,这张照片可算是清晰地反映了“亲善”是如何制造出来的。
这种摆拍不仅是针对老百姓的,连汪精卫的老娘都曾被日军摆姿势作秀,可怜汪老太太老得哆哆嗦嗦了还要拍被日本人搀扶过桥的镜头,不知心中何等感受。其拍摄过程被记录下来,成了今天谈论汪伪政权的一大笑柄– 汪先生连老娘都可以卖,他还有什么卖不了的?
宫崎和一些他的同事们作了件很有职业素养的事情。他们把报社不采用的照片收集起来影印成册,以新闻记者的手笔加上标注,大约期待有朝一日做成正式出版的纪念图册。由于宫崎在记者中年龄最大,他就成了这项工作的核心。这个打算由于宫崎在1948年病逝而成了空中楼阁。但是,宫崎他们的这批照片却有幸保留了下来,成为我们解码当时历史真实的一把钥匙
其中,几张当时摆拍失败被记者们自己“枪毙”的亲善照片,也被宫崎等人保留了下来,也许是为了给后来的记者留下经验教训,还有失败原因的解析。今天看来正可以让我等开开眼界,看看皇军当时到底是如何“亲善”的。
这种因为露出了刺刀而被认为失败的。
徐州,给难民发食物
典型的“皇军好。皇军不杀人,不放火,不抢粮食”,不过,照片没有被采用,原因是“右侧老太婆流露出惊慌表情,不自然”。
福州,老太太给日本兵缝补衣服
可能是想创造一个很子弟兵的场面,但是,拍摄被认为是失败的,原因是老太太的表情“看不出欢喜”,而且后排有一个日本兵的表情不对劲(哪一个?您可以自己看)
福州,少女给日本兵送来热茶
这大概又想体现一个“箪食壶浆”的场面吧,而且告诉中国的女性们自己多么安全。拍摄依然被认为是失败的,原因同样是中国少女的表情“看不出欢喜”。
若看得出欢喜,那才是奇怪了吧?
看电影穿帮,大家都要笑。不过,这里的穿帮戏却让人笑不出来,只觉得我们的国人那时真的可怜。
只有下面这一张有些例外。
这是一名年轻记者的作品,地点在湖北某地,内容呢,是当地民众“热烈庆祝大日本皇军的胜利”。为了表现这个情景,请来了若干成年人和儿童,要求人人在镜头面前露出“快意之笑”并高举双手,呼喊日语“万岁”。
拍完后,这个年轻记者很满意,已经让邮差寄送总部,不料年长经验丰富的宫崎一看副片,马上告诉他这张照片有问题,不能出。
等他指出问题所在后,那个记者连呼危险,立即派人去追邮差。
***************************
看来中共喉舌电视台的工作人员都是跟鬼子学的。
汉奸后代?
目击深圳某报记者摆拍新闻照片
作者: 王琤 | 2008年06月17日
五月三十一日的那一天,偶遇武警医院欢送第二批赴灾援救医护人员,仪式刚刚结束,十五名待发医护人员正与与亲人依依作别。两位来自深圳某报记者在执行公务,他们并没有抓拍的意思,而是煞有其事地摆拍起来。首先是让孩子与车中的父亲击掌。我不知道这是为了庆贺还是作别?但显然气氛不够,于是有了第二个节目,让俩位车中父亲与孩子握手,这种成人特有的告别方式使孩子如同游戏,久久地握手僵持在窗外。这种做秀不就是要获取画面紧凑,完美,和谐吗,不就是为了拍摄出一种用滥了的告别模式吗。尽管这张照片不会用在头版,且画面很小,尽管有一千种理由,我依然认为新闻图片的拍摄不能改变被拍对象,因为真实性是它不能突破的底线。
其实,这件事已过去了半个多月,本想让它过去算了,但总觉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在假新闻不断遭到质疑的今天,怎么还会有人“顶风作案”?看来水涨船高,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都不是解决“假”的方案,作假不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道德问题。不想小题大做,亦不想上纲上线,但这种职业价值取向,不敢保证在未来不会再次出现象“华南虎”、“藏羚羊”、“广场鸽”等这种假新闻事件。
我以一个贵报的忠实读者提出质疑,能不能不摆拍,能不能保留我们获得真实信息的权利,拜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