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含量:发明PK造假
张鸣
直接感受造假的技术含量,是因为盗版书。靠卖文为生的人,稍有成绩,总难免遭遇盗版的尴尬,从前有读者寄来盗版书让我签名,质量都很差,近来则日见其佳,好到了真假难辨的地步。其实,关于造假的技术,盗版书是小意思,古董和假画
过去的中国,一般来讲,造假的规矩是,雅的、值钱的,往往走技术路线,而大路货则粗放经营,有什么掺什么,无非是为了多加点分量。现在时代变了,造假也在进步,进步的最大体现,就是在即便大路货的日常品生产,造假掺假也开始走技术路线,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还有了现代科技含量。比如眼前的例子,往
这样的例子,在中国简直不胜枚举,往普通白酒里加一点(这个量就很难掌握)敌敌畏农药,可以使普通白酒有茅台的滋味,而且喝了还没事。到目前为止,还真的就没听说有哪个人是因为这个死了。究竟是哪个聪明人想出这样的点子,其联想能力绝对是一流的,试想,谁能把喝的酒,跟敌敌畏这种剧毒农药联系在一起?唯一可堪比拟的,大概只能是金圣叹老先生临终前的巨大贡献——盐豆与胡椒同吃,有核桃滋味。
同样具有创意的造假,还有养黄鳝添加避孕药,海鲜养殖加四环素,据说都可以增产,给鸭子喂苏丹红,可以让鸭子生出红心鸭蛋,让人误以为是湖边吃鱼虾长起来的鸭子下的蛋。养大闸蟹加什么我忘记了,反正也是特有创意的。这样的添加,除了发明者特别具有联想力、创意之外,按道理还应该经过反复的试验,那过程,估计就像一项严肃的科学发明一样,经过反复多次的试验,试错,比对,探索,最终才有了让世人吓了一跳同时也被害得很惨的造假果实。
如果国人把造假的创意、心思、干劲乃至精气神转而用在科学发明上,会怎么样?不用说,能否多出几个爱迪生我不知道,但中国的
可是,为什么中国人的心思,就不往这上面转呢?显然,首先我们的风俗有点问题,一想到发财,每每首先考虑下三路的招数,一个崇尚阴谋权术的国度,靠下三路招数取胜,也一样令人艳羡。其次,上层的政治文化,作伪造假,非但不是个令人无法忍受的恶,有时候甚至还会得到欣赏。最后,制度及其操作也有问题。尽管有了专利局,国家也主张对
当老实干活得不到应有的报酬,偷奸耍滑者反得奖赏时,老实干活就成了事实上的“恶”——等于没用。同样,如果正经动心思发明创造,得不到应有的报酬,甚至可能赔本的时候,人们的心思自然往邪路上走。如果这种时候恰好又有这样的文化环境,邪路上的人,自然就格外精明,甚至格外有科学精神,试验的耐心,有探索的追求。
显然,造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为什么总在这个方面动心思,甚至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精神在这个邪路上前赴后继。这就要反思,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制度,到底出了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