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本属资本市场的理财产品,可当它在国内嬗变为股市调控的变相“工具”时,其一举一动,直接和间接演绎出股市的大喜大悲。
上一周,沪市单周跌幅超过8%,创下9年来单周跌幅之最。当沪指跌幅触及5000点位置时,市场观察人士较普遍地看法是,十七大闭幕后出现的新一波股指深幅调整已大致到位。
进入本周后,虽说存款准备金率再度调高,接着又公布上月CPI数据等利空消息,但股市已不具备呈继续大幅下行震荡的理由和内在动力。原因很直白,这一波股指的深幅下跌,主要冲着蓝筹泡沫而来。未曾料想——尤其出乎中小散户预料的是,进入本周一,股市非但未能企稳,反倒再次遭遇“黑色星期一”,接着又逢“灰色星期二”……
是的,每次股市深幅调整,特别是因政策面消息导致的深幅调整,输得最惨的往往是广大中小股民。譬如这一回,明明蓝筹泡沫已被基本挤干,可进入本周后,蓝筹仍在沪深股市日交易量明显不足的情形下被挤的惨不忍睹。到了这份上,蓝筹被挤出的已不是泡沫而是“血水”……
平心而论,进入9月,沪深股市就有调整的内生性要求,到9月末,调整本属一触即发,可它偏偏因为“某种并非出自股市运行的内生性要求”而楞是撑到10月中旬。在这个是意义上,导致股指深幅下跌的因素并非完全来自政策面。即便主要是政策因素?梢蛞哺丛佣?案春稀钡摹H欢??喙芊奖驹鲁跬蝗还???4号文”,显然系重要诱因,其政策干预后果无疑使本已大致调整到位的沪深股指再次受到重拳直击。
11月2日,监管方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风险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即“44号文”),该文不但直陈基金“五宗罪”(不作展开),而且将已悄然施行2个月的新基金停发公开化。停发新基金虽说是阶段性安排,但对股市而言意味着后续参与资金被行政手段强制“断流”,股市本已伤痕累累,变相的釜底抽薪之举,对原本就惶惶然的股市无疑于雪上加霜,直至深幅震荡连续出现“台阶型下挫”。
成败亦萧何——至本周二,瞅着沪指有失守5000点最后的市场心理关口——可能导致整个股市出现阶段性崩盘,监管方又突然间“开闸放水”,匆忙中废弃了“基金新政”,宣布本周五工银瑞信核心价值基金集中申购,金鹰成份股优选基金本月下旬实施限量分拆。唯恐“力挺”股市信心的力度尚不足,一些具有信息获取优先权的媒体又赶紧出来吹风,声称眼下“有80多只基金正在排队等候审批……”
“排队审批”说,本属一般性信息披露,但在股市的阶段性“非常时期”,其言外之音不言而喻。它等于间接地向股市参与者暗示:随着基金发行重新开闸,A股市场将迎来新资金加盟,大盘企稳反弹当可预期……呵呵,基金啊基金,在中国特色下,你理财产品的属性常因市场的不成熟而变形,而你本不该具备的“工具”属性却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析基金由产品嬗变为“工具”,我无意指斥监管方的不是。客观地说,在一个不成熟的股市内,在更广义的中国特色下,股市的风云变幻不得不被“捆梆”为“更为广泛的利益悠关”。
比如,股市在市场成熟国家,即便深幅持续震荡,涉及的通常只是投资者的收益或损失。而在股市不成熟的咱们国家,股市的小幅震荡是个赚钱与赔钱的问题;一旦股市大幅震荡,就会演变为对“稳定”的不确定性的担心,此时,股市问题就由市场问题上升为“政治”。若能以此视角看待股市之利益悠关,股市的监管方有时是裁判,有时是“工具”,有时常常兼而有之。所见,社会舆论对监管方也不可过度抱怨之。
有鉴于此,对中小散户而言,“自保”是避免惨状出现的消及却较有效的方式。我记得,对今天的现状,自9月下旬起,监管方已时不时释放警报,可是,贪婪——受人性之驱使,又有多少人听了进去……
(本文转载自作者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