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坛内幕】江泽民逼退李瑞环内幕 * 阿波罗新闻网
新闻 > 军政 > 正文
【政坛内幕】江泽民逼退李瑞环内幕

【政坛内幕】江泽民逼退李瑞环内幕

       韩西在

  李瑞环比江泽民年轻8岁,却有着与江相同的资历。他们两人先后分别担任天津、上海两直辖市市长和市委书记。其间,江、李曾经是相互捧场的朋友。“六四” 惨案发生后,两人同时晋升为政治局常委,成为中南海里的同事。但随后两人在重大问题上岐见日增,渐行渐远,尤其到了2002年中共“十六大”召开之前,两人更发展到公开摊牌。

  针对江泽民恋栈权位,李瑞环公开表示:“实现新老交替、干部年轻化,是十六大最重大的历史使命。不实现新老交替,就不可能开十六大。”江认为李是在“逼宫”,于是谋划把李赶下台,就像“十五大”赶走乔石一样。当年李才68岁,完全可以再当一届政治局常委。然而,江顾虑李如留任常委,势必对其留任军委主席形成制肘和挑战;反之,如李退休,江就可继续保持他的政治影响力。

  在“十六大”召开前,江系人马开始制造有关李瑞环的各种谣言,包括生活、经济等方面,后均因查无证据,不了了之。为了逼退李瑞环,江泽民和李鹏联手,打着“支持”胡温新班子的幌子,在2002年8月北戴河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对李瑞环发难。江首先说:瑞环同志,我知道,在干部年轻化、实施新老交替的问题上,你是态度最鲜明的一个。锦涛同志接班,如果你我都还站在台上,显然不利于他大胆地开展工作。

  李瑞环当然明白江泽民的企图,回答说:我知道你的用意。我并不贪恋权位,虽然我的身体、精神都很健康,头脑运转还算灵活,但是,我早就作好退休的准备。我一直等待着你的意见,希望你能与我进行一次详谈,交交心。可是,到今天为止,你没有找我谈过一次话,更谈不上交心了。作为总书记,在这点上我对你有意见,你做得不好。

  李鹏见状,马上接过话题,对李瑞环要求退休的表态给予肯定,并假意说,应该追查那些有关李瑞环的谣言。会议同意李瑞环的提议,让吴官正进入政治局常委。江泽民趁势提出,把政治局常委人数,由7人增加为9人,增加贾庆林和黄菊两人,并当场指名要胡锦涛表态,胡面临这种突然提议,只好表态接受。

  于是,围绕新一届政治局常委,出现一系列反常现象:68岁的李瑞环彻底退休,67岁的罗干反而晋升常委;66岁的李铁映退出政治局,67岁的曹刚川反而进入政治局;政治局常委人数达到9人,创下纪录,大大分散了胡锦涛的决策权力。

  李瑞环在“政改”议题上和乔石一样,态度比较积极。李还曾提出应该重新评价“六四”。然而,“十六大”之后,李瑞环退休,江留任军委主席。这一结果,使得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进程,至少向后推迟了5年。

==============

匿名助学10年 李瑞环拟将遗产全资助贫困生[图]

image

  媒体报道其匿名助学10年,已帮了148名贫困生

  据《厦门日报》、《天津日报》报道今年年1月11日,《天津日报》报道一条新闻:李瑞环10年间拿出个人资产53.3万元,资助了148名贫困大学生。 今年,李瑞环又捐出一笔稿费,委托天津市教委今后3年内每年再资助100名贫困大学生。报道还称李瑞环已立下遗嘱,称他逝世后遗产统统变现资助天津贫困学生。

首次捐款5万元稿费助困难生

  报道称,十年来,资助事宜都由李瑞环的一位叫方放的老部下经办。方放说:“过去瑞环同志在任时,再三叮嘱我不许透露此事。如今他已退下来了,我看也就可以说了。”

  据方放介绍,早在1996年春天,李瑞环回天津探亲时托他帮助资助困难大学生。当时李瑞环说:“争取年年捐。稿费不够了,我想办法。”但条件是“一定要替我严守秘密。若实在推不过去,就说是‘一位老共产党员’。”于是,那一年,方放从由他经手的李瑞环同志的稿费中拿出5万元,交给了天津市委教卫工委。

  教卫工委通过教委,很快把这笔钱分别发放给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的12名学生。这些贫困生,分别来自于甘肃、湖南等十个省市,其中天津本地的学生只有一名。

  据报道,李瑞环助学金的来源是稿费+工资+生日寿礼,“年轻人如果有机会上学,而由于经济困难不能上学,这将是他一生的遗憾。”在后来的一次座谈会上,李瑞环说出了他要助学的原因。

  立下遗嘱遗产变现资助贫困生

  方放说,1998年瑞环曾郑重地委托他把一封遗嘱信转交天津市委张立昌同志。信中说,他对天津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身后的事要委托天津办理,他逝世后遗留下来的东西孩子们都不继承,全家商量好了,统统变现资助天津贫困学生。

  报道称,方放当时还曾问过李瑞环:“你才60多岁,身体又非常好,急着立遗嘱干什么?”李瑞环说:“不少人的遗嘱都是在弥留之际立的,很难真实体现本人的意愿。我现在头脑清醒,天津熟悉我的人也都在位,正好把我的心愿告诉他们,如实记录在案。”

责任编辑: 王笃若  来源:华夏电子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07/0707/47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