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殡葬业老大福寿园今年上半年预亏逾两亿。(公告截图)
2025年,中国多家殡葬上市企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业绩下滑。行业龙头福寿园发布的中期业绩报告显示,公司上半年营收6.11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下降44.5%;亏损额2.61亿元,净利润同比降幅高达145%,为上市12年来首次发生亏损。
类似的,今年1-6月,浙江安贤园营收下降16.88%,净利润下滑11.67%;南京万桐园收益从2,490万元降至1,106万元,由盈转亏,亏损额达938.9万元;中国生命集团在半年报中承认殡葬收入大幅承压,中国殡葬企业第一次集体陷入寒冬。
实际上,行业的衰退在2024年已现端倪,福寿园、福成股份、安贤园、万桐园、中国生命集团五大上市殡葬企业当年总营收同比下降19.3%。其中,福寿园的营收、归母净利润和墓地销量同比分别下降20.9%、52.8%和23.3%;福成股份殡葬板块营收9,817.41万元,同比下降了14.91%。
殡葬业长期以高利润着称,被外界视为最稳赚不赔的行业。现如今做死人生意居然还做赔本了,消息一出,顿时引发市场哗然。
“殡葬茅台”亏损谜团
有“殡葬茅台”之称的福寿园在公告中将亏损原因归结为三点:第一、客户谨慎消费,主营业务下滑;第二、公司税务成本上升;第三、对商誉及相关资产进行减值拨备。
福寿园的核心业务是墓园服务,占据其收入结构的80%以上。2025年上半年,墓园服务的收入从9.06亿元跌至4.77亿元,在总营收中的占比降至78%。经营性墓穴销售数量同比减少了6.7%,单价从去年同期的12万元腰斩至6.3万元,跌幅高达47.5%。
财报显示,公司“其他一般营运开支”高达2.2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45亿元,增幅超194%。而在往年半年报中,该项支出通常为5,000-9,000万元。财报解释称,这其中包括维修费用和办公费用上升,以及“部分附属公司因不同税务因素导致税务成本上升”。
另外,公司“存货变动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减值损失(扣除转回)及不动产、设备、无形资产、墓园资产和商誉确认的减值损失”为2.18亿元,其中约75.7%为计提的商誉减值。由于这些不能抵所得税,导致其在亏损的情况下,还要交3,000多万元的企业所得税。
福寿园2025年中期财务报告(内容来自公司官网)
但令人费解的是,尽管福寿园的营收和利润不断下滑,但管理层在分红上却毫不手软。2024年,在利润下滑的同时公司反而加大了分红力度,分红派息达到12.7亿港币。今年1月和3月,福寿园先后宣布派发特别股息和年度分红,中报后,再次每股派息0.07港元。
仅2025年上半年,公司派发的现金额就达到12.84亿港元。面对商誉减值,公司管理层更表示:“减值是一次性、非现金支出,不影响经营现金流,分红政策不变。”从股权结构看,福寿园的三位执行董事控制着公司四成以上股份,以此计算,超过5亿港元分红已落入其囊中。
自2013年港股上市以来,公司共实施6次股权激励计划(上市前1次、上市后5次),主要形式为购股权和限制性股份。每次激励中,董事会主席和总经理两人获授比例均占“大头”(如2014-2019年购股权计划中,两人合计获授超40%份额)。
2019年,大陆多家媒体报导福寿园通过体外并购基金(“永赢-福寿园殡葬并购基金”)进行扩张,基金投资项目溢价后再转手给福寿园,可能间接惠及管理层关联方,存在“利益输送”风险。比如,2021年公司高溢价并购安徽龙门项目后业绩不达预期,但2024年计提减值1.04亿元平帐处理。
神秘且暴利的生意
根据中共政府发布的殡葬服务项目分类,殡葬服务分为“殡”和“葬”两个部分。“殡”指遗体处理,包括遗体接运、冷藏、火化、骨灰存放等。服务定价受严格管控,盈利空间有限,只有小部分个性化项目能市场化定价。“葬”指骨灰安放,存在更大的操作空间。公墓不以盈利为目的,有户口限制,且墓地供应数量不足、需长时间排队。
通常情况下家人去世很突然,准备时间仓促,因此大多数人会选择由私营企业运作的经营性墓地。而中国殡葬业之所以能够获取超高利润,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行业垄断,准入门槛高;第二、墓地逐步演变为金融投资品;第三、中国人传统殡葬观念的影响。
殡葬业表面上允许民营企业参与,实则受政府高度监管,行业准入门槛高,地域性极强,有一定地方保护主义的情况。其业务涉及土地供给、服务定价、墓园规划等多个行政审批环节,没有一定的背景很难经营这个行业。全国70%的墓园市场由国有单位控制,30%为非国营,其中27%是家族式或个体工商户经营,仅有3%由企业运作。
比如,安贤园创始人施华任浙江省殡仪协会会长,儿子施俊任杭州协会会长,其家族牢牢控制着当地资源。再比如,福寿园的幕后大股东是上海市民政局,公司管理层均为殡葬行业资深人士,曾在民政系统长期任职,具有深厚的政治资源。
用于开发经营性墓地的土地有限,且审批极其严格,这就使墓地成为制度性稀缺资产,具备“保值”甚至“升值”特征。比如,福寿园1994年获得政府审批用地时,每平米地价仅190元。2018-2023年,其墓穴平均售价从10.25万元涨到了11.95万元。2024年进一步升至12.12万元,折合每平米单价高达24万元。
中国人的传统殡葬观念是“入土为安”,葬礼的隆重和奢华程度等同于对逝者的尊重程度,这导致殡葬业市场完全成为卖方市场,砍价往往会被看成“不孝”。在“体面下葬”的舆论压力下,一个骨灰盒成本数百元,却被卖到数千元,一场葬礼动辄花费数万元。
这样的行业没有暴利反而奇怪。2010-2023年,福寿园的营收从3.5亿元一路攀升至26.28亿元,每年的净利润率都在35%以上,最高的一年甚至达到42.5%。而知名房企碧桂园,即便在市场最火爆的2018年,净利润率也只有12.8%。可见,与房地产相比,殡葬企业才是真正的“印钞机”。
“永不衰退”的行业?
从2020年起,中国每年的死亡人口数突破1,000万。按照中共统计局的说法,2024年全国死亡人口达1,093万人,60岁以上人口首次突破3.1亿,占全国人口的22%,预计2035年中国将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30%)。老年人口增加带来死亡率上升,产生更多丧葬需求。
2021-2024年中国人口变化(数据来源于中共国家统计局)
不断提升的城镇化率也推高了殡葬市场需求。最近6年,每年都有超过1,000万农村居民进入城镇。截至2024年底,中国城镇常住人口有9.43亿人,城镇化率达67%。城镇化生活的普及使得遗体火化率持续提高,2021年全国遗体火化率达到59%,2022年进一步上升至61.2%。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报告测算,2015年中国殡葬服务市场规模达1,700亿元,预计2026年将攀升至4,100亿元。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殡葬企业非但没有进入扩张周期,反而普遍出现亏损。每年超过千万的死亡人口,却养不活一个靠入土为安躺赚的行业?
殡葬业的结构性转向
英国寿险公司SunLife调查报告表明,2022年中国丧葬费用占年平均工资45.4%,全球第二,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0%)。随着经济持续下行,居民可支配收入大幅缩水。普通民众在高价墓地和昂贵仪式面前,日益无力负担,骨灰寄存及海葬、树葬等生态安葬越来越受到老百姓的青睐。
63%的年轻人愿意为家人选择生态安葬,上海的海葬撒海量从1991年的200多具,上升到如今每年近万具,成为中国海葬数量最多、服务体系最完备的城市之一。按照中共民政部的数据,2024年全国生态安葬量较2019年增长67%,其中树葬增长高达90%。
殡葬企业最赚钱的业务,是为客户量身定制的高端墓地服务。2015年底,已故中共常委黄菊的骨灰迁入上海青浦福寿园公墓,设有专属区域“清菊园”,占地约10亩,格局极为豪华,大理石墓碑上刻有其头像,墓前更有宽阔的草地和池塘,墓园内守卫森严,远超普通墓穴。
但现在这些定制单开始缩水,原本一年能接几十单的高端定制业务,现在一个季度也不一定接得上三四单。2024年,福寿园高端定制收入仅1,506万元,同比下降26.1%;2025年上半年,高端定制(如艺术墓,均价42万元/座)空置率升至25%以上。
更要命的是行业监管政策趋严。2024年8月,骇人听闻的尸体盗卖丑闻在社交媒体曝光,引发公众愤慨。两个月后,中共国监委被迫启动为期一年的殡葬腐败整治专项行动。全国多地殡仪馆管理人员、殡葬管理部门官员被查,违规收费,非法建造和经营墓地以及贪腐等各种乱象被媒体披露。
2025年4月,《殡葬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出台,强化公益导向,对墓穴单位面积、定价进行严格限制。地方政府也推出惠民举措:贵州赤水市取消收费项目54项,降低收费标准33项,最低治丧费用降幅达60%;郑州市则对6类人员实行惠民殡葬政策,补助标准为每具遗体1,500元。
地方政府还加强了对企业的税收征管力度。万桐园中期业绩公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公司增值税支出781.8万元,包含对2022-2024年期间税务重估补缴的608万元,直接拖累公司由盈转亏。税收政策的改变对殡葬企业的业务产生了剧烈冲击,严重影响其利润水平。
结语:
排队抢购墓地的场景不复存在,殡葬业“卖坑”的时代已成过去。其兴衰历程与中国房地产如出一辙:起于土地,盛于垄断,衰于消费降级与政策严控。殡葬业的衰退不仅是社会购买力不足问题,更暴露出中国从生育、住房、养老到死亡整个链条的系统性危机。当民众连死后的归宿都成为一种负担,这预示着社会的信任体系正在瓦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