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耀南|川习再握手:交易是假象、对抗才是真相言论☀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言论 > 正文
洪耀南|川习再握手:交易是假象、对抗才是真相
作者:

在本周于韩国举行的 APEC峰会期间,美中两国领导人川普习*近*平再次会晤。川普声称这是一场“打12分”的会谈,双方气氛看似融洽,措辞友善,并营造出高度戏剧性的外交氛围。然而,撇除政治修辞与表面热络,这场“G2”会议留下的,并非历史性的突破,而是一场阶段性的战略缓解安排。

虚晃的和解:川习模式的再现

会后,双方领导人不约而同释出合作讯号,企图塑造“重启对话”的乐观氛围。然而,回顾川普历来的外交作风,夸大其辞与实质落差并行早已是惯例。2019年他亦曾宣称“与中国的协议已经完成”,最终却因北京不履约导致协议无疾而终,并进一步恶化双边关系。

此次会谈本质上,更近似于双方在内部压力下的“战术止痛”操作。川普急欲稳定市场预期、处理联邦预算僵局,并布局2026年众议院选情;习*近*平则试图争取缓冲时间,以因应日益加剧的政经风险。特别是在四中全会前夕,多名解放军高层遭到清洗,军中新的人事布局尚未展开,显示中共体制正面临深层震荡与再平衡。

因此,此次外交会晤更具策略性调节功能,而非标志性战略转向。

交易结构:让步中的算计

会谈焦点集中于经贸议题,双方达成多项具象安排。根据美方简报与媒体报导,川普政府宣布取消原订11月1日实施的100%惩罚性关税,并将部分中国商品关税从57%调降至47%;作为交换,中方承诺每年采购约2,500万吨美国黄豆,其中1,200万吨将于近期交付。

此外,双方亦就芬太尼走私问题达成合作共识,并同意对港口费用争端进行为期12个月的暂停安排,涉及金额高达32亿美元。

这些举措表面上看似对等让利,实际上却反映中方一贯的谈判手法——先升高张力,再以象征性让步换取对方实质退让。例如,尽管中方宣称暂缓稀土出口限制,制度层面却已预留类似“外国直接产品规则”(FDPR)的审查机制,为日后贸易反制提供弹性空间,显示其战略保留并未松动。

与过往常见的“90天宽限期”相比,此次川习会实际上将缓冲时限拉长至一年,显示双方更倾向于争取政治过渡期,而非解决结构性分歧。

“12分会谈”:本质是重设前线

尽管川普声称双方“做出许多决定”,习*近*平亦强调“需重新定义并落实共识”,但本次会谈避开所有关键结构性议题——包括中国对外资的制度性限制、大规模产业补贴、知识产权、芯片与高科技出口规范,以及最敏感的台湾问题,皆未触及。

正如德国马歇尔基金会印太计划主任葛来仪(Bonnie Glaser)所言,这仅是一场“温和的休兵”——双方只是将近期升高的报复性措施暂时撤回,回到先前的对抗起点,却未建立任何预防未来冲突升高的制度性机制,亦未对深层矛盾提出解构性回应。

会谈中所出现的“朋友关系”、“伟大领袖”等外交语汇,固然吸引媒体关注,实质上却掩盖了协议内容的稀薄。双方在制度、价值、技术与地缘秩序上的结构性对抗并未消退,反而在表面稳定下持续升温。

结构未变,对抗仍可预期

短期而言,此次协议对供应链、运输与市场预期具有缓和效应,然而其内在脆弱性明显。任何一方若未履行承诺(如中国未持续进口农产品、未有效管控芬太尼),对抗态势势将快速反弹。

更关键的是,中国治理体制日益倾向制度封闭与政策路径依赖,缺乏弹性修正机制;而川普主导下的美国,则深受民粹主义、财政压力与选举周期驱动。这两套决策结构交互作用,将进一步加剧全球政治经济的不确定性。

结语:交易是假象,竞争才是本质

川习会在形式上缓解了双边的短期紧张,但无法掩饰结构性矛盾的持续恶化。外界原预期台湾议题将纳入会谈议程,然而川普在会前以一句“台湾就是台湾”轻描淡写之外,习*近*平全程未提,可见双方刻意将敏感地缘问题排除于交易范围之外。

“休兵”不等于“和平”,更难以转化为“共识”。当两位领导人退场后,真正的博弈才将启动——制度对撞、技术围堵与地缘秩序重塑,仍是未来中美竞争格局的主旋律。对区域各方而言,唯有正确认识此一深层结构,方能在竞争压力中建立自身的战略韧性与政策自主性。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李广松

来源:Rti央广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5 by Aboluowang

免翻墙 免翻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