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意图。(Shutterstock)
近日,中国大陆社交媒体上的一篇热门文章引发广泛关注,该文揭示了中国儿童肥胖问题的严峻性。如今,超重肥胖这个“隐形问题”,正以超乎想像的规模蔓延,困扰着成千上万的儿童和青少年。
肥胖蔓延儿童青少年体重显着上升成为新型“流行病”
近年来,中国孩子的“肥胖”问题越来越引起关注。
“小胖墩”问题已上升到公共政策层面。今年2月,中共国家卫健委发布了《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要求各单位参照使用,凸显问题的迫切性。
2021年12月,中国儿童中心发布的《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21)》显示,2019年,中国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率达到了24.2%,比10年前上升了8.7%。并且存在着学段梯度、性别差异及城乡谱系的超重肥胖分布特征。未成年人中,年龄越小,超重肥胖的小孩越多,约每4个小学生中就有一人超重或肥胖,这一比例在高中生中约为1/5。此外,男生超重肥胖检出率高于女生,城市高于农村。
大陆科技与新经济媒体《36氪》日前报导称,中国父母正养出最胖的一代小孩。
2020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简称《报告》)指出,1992年至2020年,中国6~17岁儿童青少年的平均身高和体重呈整体上升趋势。
2010—2013年与2015—2017年相比,6~17岁男孩的平均体重增加了1.4公斤;城市15岁男孩在短短五年内,平均体重增长了5.3公斤,增幅居各年龄段之首。
2015—2017年,6~17岁儿童青少年的超重和肥胖率分别达到11.1%和7.9%,高于学龄前儿童。
九派新闻此前报导,中国儿童青少年肥胖,几乎成了现代社会的新型“流行病”,已演变为21世纪最具挑战性的代谢性流行病学问题。近些年,走进医院门诊的“小胖墩”越来越多,甚至四五百斤的肥胖症患者也不罕见,尤其在暑假,减重门诊问诊量明显增加。
《中国妇女报》曾报导,超重像一层隐形的网,悄然笼罩在越来越多孩子的成长轨迹里。在北京儿童医院临床营养科,前来就诊的家庭络绎不绝,还有家长特地从外地赶来,为家中的“小胖墩”寻求专业减重建议。
北京儿童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黄鸿眉说,肥胖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而心理因素可能也会反过来促使孩子发胖,形成恶性循环。
性别与生活方式男孩肥胖更突出电子产品成帮凶
《36氪》的文章表示,男孩更易肥胖,男孩不仅有更高的超重和肥胖率,且与女孩的差距逐年扩大。
2015—2017年,6~17岁男孩的肥胖率高达10%,比同龄女孩高出4.4个百分点。
潜在原因为,男孩对自身体重超标情况容易低估,加上部分家长认为“有肉是福相”的传统观念,加剧了男孩的体重超标问题。
《新民周刊》报导中的一个案例令人心疼: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学中心减重门诊,前来就诊的初二男孩林虎(化名)刚满15周岁,体重就超过了220斤。
普外科主任医师陈杰第一次见到他时,林虎闷闷的、不爱说话。问多了,他就说自己脑子总是“糊糊的”,怎么睡也睡不醒。林虎在学校参加体育活动时经常感到下肢关节疼痛,日常生活中总是感觉疲劳,社交和心理均受到了影响,林虎父母对此十分担心。为了减重,林虎曾尝试过运动、控制饮食等手段,但都收效甚微。
在北京市尖峰引力运动训练中心,许多超重肥胖的孩子正在进行体育训练。教练余梦丹认为,孩子体重不达标可能是由于活动量不足与电子产品依赖,一些孩子因沉迷电子产品,久坐时间过长,日常活动量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代谢。
运动场地的缺乏也成为很多孩子超重的原因。在高楼林立的城市空间里,孩子们的运动需求与城市空间供给的矛盾日益凸显。
地区差异:学龄前儿童超重潮集中在南方省份
学龄前儿童的超重问题同样不容忽视。2019年全国五岁以下学龄前儿童超重率最高的地区是湖南。
湖南省学龄前儿童超重率最高(2019年为32.8%),预计到2030年可能飙升至40.6%。这可能与当地辛辣油润的饮食习惯有关。
整体来看,华北、东北和部分华东地区的超重儿童增长也十分明显。其中天津以6.2个百分点的增幅领跑全国。
严重后果与家长认知肥胖是世代相传的隐患
“小胖墩”增多现象,危害性显而易见。对不少儿童青少年来说,超重和肥胖虽不致命,却会带来严重的健康问题。儿童青少年肥胖会增加罹患多种慢性疾病风险,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肥胖儿童青少年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风险是正常体重同龄人的26.1倍,且高血压、哮喘等疾病的患病率也显着升高。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学中心副院长洪莉表示,长期以来,很多家庭对肥胖及其危害的认知不足。大量研究证实,肥胖是多种疾病的风险因素。流行病学数据显示,41%至80%的儿童肥胖可延续至成年,大大增加成年后患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发病风险,更值得关注的是,此类人群常伴随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进而形成生理—心理双重健康负担。
令人痛心的是,孩子陷入体重超标的泥沼,很多时候是家长“提前犯下的错”。例如,有的小孩还没出生,就被“负重前行”。2025年发表在《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上的一项研究指出,与孕期体重增长适中的母亲相比,体重增长过度的母亲,其后代更容易超重肥胖。
这场儿童肥胖危机不仅是个人健康问题,更是一场涉及公共卫生、家庭认知和生活方式转变的社会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