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美中之间的“谈判政治”或成为常态,既是博弈,也是管理。(美联社)
过去半年来,美中关税战时而升级时而平稳,但关税、出口管制与供应链围堵依旧让全球市场风声鹤唳。
日前,美中于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第五轮关税谈判,则回到“可对话的现实”层面,聚焦关税、稀土出口、大豆采购与科技企业股权问题,显示双方试图在“竞争中维持接触”,不愿让经贸对抗全面拖垮两国的经济动能。
谈判密集、节奏谨慎
双方代表团在吉隆坡连续闭门磋商两日,没有发表联合声明,而是各自表述。美方形容会谈“非常具有建设性”,中方则称“达成若干共识并建立框架”。
这种“低调但务实”的节奏,与2019年川普1.0贸易战在华盛顿及上海谈判时的高调姿态形成鲜明对比。彼时,双方公开互呛、频繁喊话,导致市场波动加剧。而本次谈判选择以“无声胜有声”的方式处理,反映双方在经济压力下的务实转向。
外交语音是一种艺术。它既要说话,又不能说太多。这一次,双方都极其谨慎,“建设性”“有进展”“框架性协议”这些词,像被精心挑选过的石子,既不尖锐,也不柔软。
那是语言的边界:在对立与合作之间,维持一种恰到好处的模糊。对彼此而言,模糊即安全;明确反而危险。因为,一旦句子太清楚,就没有退路。
各取所需的框架妥协
美方的首要目标仍是延长贸易休兵期、维持供应链稳定,并在科技与安全底线不让步的前提下,争取中国恢复对美国大豆的采购,以稳定期中选举的选票。中方则希望缓解出口受限压力、换取关税减免与市场信心回升。双方因此达成“暂缓征收高额关税”与“延迟稀土出口管制一年”的框架共识。
在技术上这是“让步交换”,在策略上呈现“各退一步”。美方避免在选前制造经济不稳定,中方则需稳定外贸以支撑内需复苏。双方谈判刻意战略模糊,以“框架共识”取代“协议文本”,留给双方元首最后拍板的政治空间。
从对抗性谈判到“可控竞争”
与过往相比,本轮谈判在语气与仪式感上显示从冷和到温和。
川普1.0的2018–2020年间的美中经贸谈判,往往以“惩罚性关税”为威胁,以“结构性改革”为筹码,美方态度强硬、要求具体数字与法规承诺。而吉隆坡谈判更像是一场“风险管理会议”,双方只各自表述共识,寻求“如何不让矛盾扩大”。这是典型的“管控竞争”策略,意味两国都接受竞争长期化的现实。
框架已成,信任未立
虽然双方皆宣称达成“初步共识”,但协议尚无具体条文。关税额度、大豆采购、稀土出口与TikTok技术转让等关键问题,仍待元首会晤再公布。此外,双方暂时搁置台湾与南海等地缘政治敏感议题,但在科技、供应链与安全监管仍可能在未来数月重新点燃对抗。
回望川普1.0的美中谈判,当时的气氛如火药般神经紧绷。2018年在华盛顿与上海的会场里,媒体竞相捕捉“谁让步”“谁被羞辱”的画面。如今在吉隆坡,却像一场无声的双簧,双方都没有发表更多的言语。
从极限施压到节奏减压
这次没有谁领言,也没有掌声。双方都在衡量节奏,寻找能共存的韵律。这正是新时代的贸易写法,不再以“极限施压”求胜,而以“节奏减压”求稳。谈判成了一种长线的表演艺术,一边是威慑的姿态,一边是温和的调性。每一步都为了让冲突不致溢出舞台。
美中如今都认知到,全面脱钩不仅不切实际,还可能削弱自身产业竞争力。因而策略焦点转向“可预测的竞争节奏”,以控制市场恐慌与地缘风险。
吉隆坡谈判或许不是突破,但它标志着一种新的现实:即使对抗仍在,谈判已成必要。
双方都明白,经济的相互依存远比政治分歧更具黏性。这一轮会谈的最大意义,不在于协议条文,而在于为即将登场的元首峰会铺设一条仍可对话的路。
未来,美中之间的“谈判政治”或成为常态,既是博弈,也是管理;既是竞争,也是彼此确认对方仍愿意坐在谈判桌前的象征。
※作者为政治经济观察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