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楼市的动静,可真算不上小。
官方接连扔出两个消息,像两记实心拳,结结实实地砸在了市场心口,让不少手里攥着房子的人,心里那叫一个拨凉拨凉。
到底是哪两件事?咱们一件一件来看。
坏消息一:二手房市场,彻底“冰封”
第一个消息,是关于最能反映市场真实体温的二手房。
9月份的70城房价数据出来了,结果让人倒吸一口凉气:二手房价格上涨的城市数量,直接归零了。
对,你没看错,是零。全军覆没,一个不剩。
回想一下,8月份好歹还有长春在苦苦支撑,7月份也有太原、西宁等几个城市点缀着一点红色。可到了9月,地图上一片“环保绿”,70个城市,无一例外,全部下跌。
这背后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悬在二手房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天量库存。
到底有多少房子在卖?数字惊人。
根据中指研究院的数据,截至今年5月底,全国300个城市的二手房挂牌总量已经达到了753万套。而这还只是上半年的数据,更关键的是,这个数字还在像滚雪球一样变大。
以链家平台的数据为例,不少重点城市的二手房挂牌量增幅都超过了20%。比如深圳、重庆、成都、南京,房东们都在争先恐后地把房子挂出来。
其中最“卷”的当属成都,短短半年多时间,挂牌量就猛增了8.6万套。结果就是,市场上的房子越卖越多,买家的选择余地大了,心态也更稳了,价格自然就挺不住了。
二手房市场的凉,其实只是整个楼市大环境的一个缩影。我们把视线转向新房市场,情况同样不容乐观。
来看一组核心数据:
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3.9%。
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18.9%。
新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双双下降,同比跌幅都在5%以上。
请注意,这些下跌都不是个位数的小打小闹,而是动辄两位数的深度回调。而且,这种疲软是全国性的,连过去一直高歌猛进的东部地区,这次也跑输了全国平均水平。
新房市场有各种政策在努力托底,尚且如此艰难,完全由散户心态决定的二手房市场,其压力可想而知。
对于无数二手房业主来说,未来可能真的要面对无数个为房价失眠的夜晚。
更扎心的是,在一些非核心区域,房价已经不是“阴跌”,而是“脚踝斩”。
紧邻上海的南通启东,有些楼盘挂牌价直接到了两三千一平;
郑州的某个片区,高位时1.2万/㎡,现在3千多就能买到;
临深的惠州、距离广州不远的清远,两三千一平的房子比比皆是。
所以,现在业主们等待的,不只是价格的回归,更是流动性的消失。房子卖不掉,有价无市,才是最折磨人的。
坏消息二:万众期待的降息,又落空了!
第二个坏消息,直接关系到每个背着房贷的人的钱袋子——降息,再次爽约了。
10月份的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发布:1年期LPR为3.00%,5年期以上LPR为3.50%。这意味着,从今年4月份那次下调之后,LPR已经连续五个月“按兵不动”。
对于早已买房的人来说,想要减轻月供压力,唯一的指望就是5年期以上LPR的下调。因为合同里的“加减点”是固定不变的,能变的只有LPR。
这次LPR不动,大家的月供就只能原地踏步。
之前,9月份美联储宣布降息25个基点,很多人都憧憬着我们会不会跟进。但考虑到复杂的中美利差以及国内重要的会议窗口期,央行最终还是选择了保持静默。
其实,这次降息落空早有征兆。LPR的“风向标”——央行7天期逆回购利率,在此之前就没有发出任何降息信号。
这意味着,对于指望通过降息来减少利息支出、提振市场信心的购房者和房东来说,愿望又一次落空了。
楼市期盼的“甘露”没等来,回暖的步伐,看来又要慢上几拍了。
■如此形势,我们该如何应对?
两个坏消息讲完,心情确实有点沉重。总结下来就是:房价撑不住,尤其是二手房;救市的“水力”也没如期而至。
那么,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普通人该怎么办?
①重新审视手中的资产。
如果你手里还有在非核心城市、远郊区的“鸡肋”房产,是时候认真考虑一下了。是继续硬扛,还是果断置换?继续等待,可能等来的不是回暖,而是更深的套牢。
②转变“买房必赚”的固有思维。
房地产的底层逻辑真的变了,它正从一个狂飙突进的金融产品,回归其居住的本质。未来,买房首先考虑的不应是能赚多少,而是它是否适合你居住,以及其长期的保值能力。
③关注核心城市的真正价值。
当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当普涨时代结束,只有那些有人口持续流入、有产业支撑的核心城市的核心地段,才具备抗跌和回暖的能力。
市场环境在剧变,有些变化甚至超出了我们过去的认知。
千万别小看这些信号。接下来,重要的经济会议会释放什么新动向?楼市政策会不会有新的调整?这些都值得我们密切关注。
总之,是时候重新梳理你的家庭资产,优化配置,调整财富思维了。该置换的置换,该分散的分散。这艘大船正在艰难调头,我们坐在船上,唯有保持清醒,才能更好地穿越风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