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潭大学年轻教授刘昊霖突然猝死,年仅37岁。(网络图合成)
大陆高校再有年轻学者猝死。湖南湘潭大学计算机学院37岁教授刘昊霖突然猝死,前一天还给学生上课,划重点。去世前,刘昊霖被评为教授还不到一年。
10月25日晚,有网友发帖称,湘潭大学计算机学院37岁教授刘昊霖于当天不幸突发疾病去世。
该校学生在帖子下留言称,“昨天下午他刚给我们班上了linux最后一节课,划了重点,我还录了音。特别喜欢这位老师,非常负责非常有耐心,今天听到消息像做梦一样。”
26日上午,湘潭大学工作人员对外证实刘昊霖去世的消息。
湘潭大学官网信息显示,刘昊霖2006年进入四川大学读本科,2010年至2015年在四川大学继续硕博连读,2015年至2019年执教于湘潭大学信息工程学院,2020年至今执教于湘潭大学计算机学院,现为博士生导师。公开信息显示,刘昊霖去世前,被评为教授不到一年。
湘潭大学官网还显示,刘昊霖为“湖南省芙蓉青年人才”,主要从事边缘智能、算力网络、智慧网络和隐私计算等方面的研究,在CCF推荐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授权发明专利十余项。
近年来,大陆高校年轻学者猝死频发,自媒体“蔚青学者”早前对2025年猝死的中青年学者的统计,高达六十多位,50岁以下有三十多位。
2025年年轻学者猝死名单。(蔚青学者)
刘昊霖的去世也让很多人感叹:“一看就是太拼命,忽视了休息才导致的。”“没有健康都是零!可惜人只有死了才会明白这句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身不修,何来天下?”“你永远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到来。对个人来说好好活着,是比什么都重要的事情。”
‘非升即走’加大青年学者压力
但也有不少网友认为是大环境太卷了,青年教师压力太大:“现在整个大环境太难了,课又多,哪有时间啊。这么多课,再加上科研的话,真怕熬不住。”
有网友说:“这不是个例。青年学者们困在‘唯论文、唯项目’的KPI里,一边是‘非升即走’的生存焦虑,一边是月薪不足1.5万却要扛科研与家庭重担的窘迫。当学术评价陷入‘顶刊崇拜’,当稳定保障成奢望,‘十年磨一剑’变成了‘倒计时赶工’。”
“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压力太大。‘非升即走’制度在国内双一流高校广泛推行,要求青年教师在6年聘期内完成科研教学任务并达到晋升标准,否则面临不再续聘或解聘。如浙大的杜某某(35岁青年博导今年8月坠亡),虽有消息称其距离正式考核还有一年,但相关考核名单或许已经确定,这可能给其带来了巨大压力。即使像他这样履历光鲜、获得千万级经费支持的青年才俊,也难以摆脱这种压力的困扰。很多高校也缺乏人文关怀,部分高校在追求学术成果和提升学校排名的过程中,过于注重科研成果和论文数量,忽视了教师的身心健康。高校普遍缺乏针对青年教师的心理干预机制,考核体系只重论文产出,却忽视了教师的情绪负荷和人文关怀。当前学术竞争日益激烈,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率创新低,青年基金仅15.54%,这使得青年教师在科研项目申请等方面面临巨大竞争压力。同时,学术圈的马太效应明显,头部学者资源丰富,而青年教师资源相对匮乏,这也加剧了他们的焦虑和压力。做青年教师不好混的,三思而后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