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就先从50岁开始说明吧!
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疲劳的恢复速度会减慢,但至少还有一定的肌肉量。虽然每个人的情况不尽相同,但一般而言,先强化肌肉再开始慢跑,这样的顺序比较妥当。不过,假如你不到55岁,且对自己的肌肉量有自信,也可以在增肌的同时开始慢跑。
原本缺乏运动习惯的人,可以先从日常中多走楼梯或快走,慢慢养回肌肉;但若平时就有一定的活动量,就需要更强力的负荷与运动。以深蹲为例,平常习惯爬楼梯的人,如果单纯做深蹲(双脚蹲),反而是减轻负荷,需要加强变化,以免停滞。
关键在于,必须给予比平常更强烈的刺激。
因此,对于尚有一定肌力基础的50岁族群,可以着重运用核心肌群的居家训练,持续进行就能看见效果。
而60岁的人,相较于50岁,肌肉生成的速度较慢。因此,比起注意躯干的全方位运动,更应重视提升肌力以稳固基础。重点在于,在安全的情况下,施加强力负荷、增加肌肉量,因此较推荐去健身房锻炼。
70岁族群虽然也需要肌力训练,不过从走路开始是比较实际的做法。当然,若身体状况较好,即便采用50岁、60岁的训练菜单也没问题,走楼梯和上健身房也都是好方法。
光走平路没用!爬坡快走才真能练出肌力
但若从走路开始,要注意慎选路径。很多人习于挑选平缓的路,但正确做法应该是选择有坡度的路,且走路速度要快到会让自己有点喘。再次强调,光靠走路不容易增强肌力。
只是“走”,无法走到慢跑的起点,要走在有些费力的陡峭坡道,并且加快速度。与其漫无目的走1~2小时,不如花费较短时间,集中进行高强度与高速度的步行。
这里所谓的50岁、60岁、70岁,不过只是数字。每个人的情况不同,请务必以自己的身体状况来评估。
50、60岁先强肌力,70岁从快走开始
再次提醒,每个人状况不同。但若要汇整各年龄层建立慢跑基础的肌力训练建议,可以归纳如下:
50岁~60岁
平时几乎不走路,比起爬楼梯,更常搭电扶梯与电梯→请有意识的使用楼梯,在通勤时加快步伐。
日常已有运动习惯,如经常上下楼梯的人→请在家进行全方位的训练。
不管是何种类型,持续半个月后都可以考虑前往健身房,进行更稳定有效的训练。
60岁~70岁
退休后多半待在家里,日常身体活动仅是散步的人→请将散步改成在短时间之内爬上陡峭的坡道、以气喘吁吁的速度快走等习惯。持续半个月后,也可以到健身房进行稳定的训练。
运动的次数与时间长短,可以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倡的建议,每周共进行150~30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以1周5天计算,平均1天约是30分钟至1小时。
高龄腰痛不一定是老化!少动、肌力不足才是关键
腰痛是日本的国民病,几乎每10人中就有1人会有某种程度上的腰痛症状。不只是因为椎间盘突出等外科疾病,许多时候与走路和坐姿等生活习惯息息相关。
若是慢性腰痛,多半是因为骨盆、腰椎与臀部的肌肉不足造成。
当然,如果是椎间盘突出或腰部椎管狭窄等问题,跑步可能会使病情恶化;但如果是因为长期缺乏运动,导致肌力衰退所引发的腰痛症状,就非常适合以慢跑来改善。
跑一跑腰不痛还翘臀!慢跑能稳骨盆、改善体型
这类腰痛,多半是因骨盆与腰椎周遭的肌肉僵硬所引起。慢跑不仅能强化臀部肌肉,且相较于单纯走路,骨盆的活动幅度更大,可以有效预防肌肉僵硬。
此外,当骨盆四周肌肉被有效锻炼后,还能防止骨盆过度晃动。而骨盆稳定后,就能让整个腰部,也就是人体的重心,更加稳定。
当腰部与骨盆保持稳定,代表躯干也不会随意晃动,慢跑的姿势也会更加稳固。这样可以形成良性循环:跑得越多,臀部、腰部肌肉越发达,姿势越稳定,也就可以降低腰痛风险。
臀部肌肉的功能是支撑骨盆以下的部位,稳定支撑身体的根本。站立时用手托住臀部下方,就会感觉比较轻松,而这种状态,就是慢跑能带来的效果。
持续慢跑,就像是获得了一位能帮你稳定下半身的伙伴。
此外,在跑步后若能搭配一些照护动作,比如针对髂腰肌与臀大肌的静态伸展,就能缓解疲劳。
如果询问初学跑者:“开始慢跑后,身体有何变化?”姿势正确的人多半会回答:“臀部的形状变好看了。”翘臀,就代表臀部的肌肉已经达到肉眼可见的地步。
不分性别,慢跑都能预防腰痛、改善体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