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人是伟大的” 但台湾护照先通关☀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对比 > 正文
为何“中国人是伟大的” 但台湾护照先通关
作者:

义大利机场的航厦里,一名中国老先生排队等了两个小时后情绪崩溃,对着工作人员怒吼:“中国人是伟大的!”他高举民族情绪,试图以愤怒对抗规则,却不知道在文明社会里,没有人能靠咆哮换取特权。当他控诉“歧视中国人”时,台湾旅客早已刷护照、通过自动查验系统潇洒离开。这一幕不只是旅游插曲,而是一场关于制度信任与国家形象的现场对比。

当“中国籍”本身成为一种安全审查的代名词

台湾护照在义大利能使用自动查验通关,并非偶然。那是制度信任的结果,是多年累积的国际信用。它象征着民主社会的可预测性与守法文化,也代表其他国家对台湾旅客行为的高度信任。反观中国护照必须经过人工审查,并非歧视,而是风险控管。举凡假证件、间谍活动到跨国诈骗,中国政府的不透明与国际行为,已让“中国籍”本身成为一种安全审查的代名词。当一个国家长期以威权统治与对外胁迫为常态,世界自然会建立起防卫机制,怨不了别人。

近来韩国网路上掀起一股“反中情绪”风暴,民调显示高达六成六的韩国人对中国持负面观感。台湾旅客为避免被无辜波及,在韩国选择佩戴“我是台湾人”徽章,就是这种氛围的具体反应。有人说这是悲哀,因为我们必须用徽章来说明自己“不是中国人”;但换个角度看,这也是一种文明标志,代表我们愿意用理性、礼貌、清楚的方式,化解他人对冲突的恐惧。

信任赤字不只是政府问题,更是人心距离

首尔街头的“No China”标语,到义大利机场的漫长排队,这些看似零散的现象,其实指向同一个趋势:中国的外交信任赤字正在急速扩散。中国曾经以经济诱因与市场规模换取影响力,但如今连最基层的社会互动都开始出现“防中”反应。国际社会不再害怕中国,而是厌倦它。厌倦那种永远以受害者姿态出现、却又时时强势企图主导他人规则的双重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信任赤字不只是“政府对政府”的问题,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当中国公民在海外的行为经常与权力傲慢、民族主义挂钩时,即使有些人无辜,也难免被整体形象拖下水。相反地,台湾人在国际场合的文明表现、遵守规则与互动礼节,已成为一种柔性外交。那枚“我是台湾人”徽章,并非自我标榜,而是以行为证明:台湾属于文明世界。

中国“形象战”早已在现实中节节败退

如今,中国仍试图用“大外宣”塑造形象,却忽略真正的外交早已转向“社会层级”。世界看中国,不再只听官方发言,而是观察其人民在公共场合的表现。每一场机场争吵、每一次“歧视”指控,都是一场形象战,而这场战争,中国早已在现实中节节败退。

中国的问题,在于它从未理解“被尊重”与“被畏惧”的差别。当它在南海制造紧张、在欧洲干预选举、在东亚动辄以武力威胁邻国时,所播下的不是力量的种子,而是疑惧的阴影。这些阴影逐渐累积,让每一个中国护照在机场前都要多等两个小时,让每一个中国品牌都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取得信任。这不是歧视,而是信任成本,是由威权行为亲手制造的后果。

文明不在音量的高低,而在态度的不同

而这整个局面,正是耳熟能详“北风与太阳”的故事重演。中国以为只要吹得够狠、够强,就能逼世界就范;却不懂得,真正能让人卸下戒心的,是温度而非压力。台湾的成功,正是在于选择做那道温暖的太阳,用开放赢得信任,用制度累积尊重。这个小道理的智慧,中国至今仍学不会。

在义大利机场的那位咆哮老人,也许从未想过,他的怒吼正是中国外交处境的隐喻:当世界要求透明、守法与尊重时,中国却依然习惯以情绪与威权来回应。最终,他仍得乖乖排队,因为在法治的国度里,没有人能凭权势插队。

这正是民主制度的可贵之处:它让人学会等待,让秩序取代特权,也让世界看见,文明不在音量的高低,而在态度的不同。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李广松

来源:上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5 by Aboluowang

免翻墙 免翻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