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平:在这个东西文明的交汇激荡之处☀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文集 > 正文
孙立平:在这个东西文明的交汇激荡之处
作者:

刚才,有朋友在群里说了这么一段话:

匈牙利,东欧小国,前苏联马仔,经济不算发达的前社会主义国家,人口不足千万,截至目前已经有18位诺贝尔奖得主,涵盖医学、化学、物理学和文学诸多领域。如果按人口比例计算,匈牙利是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国家之一。

事情的引子大家都知道,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匈牙利作家克劳斯瑙霍尔考伊·拉斯洛。

朋友说到的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同时也勾起我原来就有的一些感觉和困惑。

我们是77级78年春入学的。虽然是在北大,虽然其时已是改革开放的春天,但能看到的书还是很少。那时能接触到的,有一些就是东欧学者的著作(原来是作为内部参考资料印刷的)。印象中就有波兰的亚当·沙夫。他虽然是一位新马克思主义者,但他的理论中充满着人文主义精神(在当时,新马也是离经叛道者)。这对于我们刚刚从文革中走出的人来说,新鲜而有吸引力。

当时就有一种感觉,这些很小的国家,同样是经历了长期的思想禁锢,为什么他们还能想这些奇特的问题,而且能形成系统的有影响的理论?

到了80年代初的时候,有关南斯拉夫和匈牙利改革的讨论及相关理论开始传播进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奈。科尔奈的经济学说,他的预算软约束的理论,可以说影响了中国整整一代改革者。包括像吴敬琏这样著名的经济学家,对科尔奈的理论都非常推崇。

这次受朋友那段话的刺激,去查了一下资料。嚯,真的不得了:

哥白尼大家知道吧?居里夫人大家知道吧?肖邦大家知道吧?弗洛伊德大家知道吧?他们是哪里人?都是波兰人。除此之外还有一位亨利克·显克维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有《火与剑》《洪流》《十字军骑士》等,1905年因《你往何处去》获诺贝尔文学奖。

波兰还有一位在学术界大名鼎鼎的人物,齐格蒙特·鲍曼。在《现代性与大屠杀》中,鲍曼将纳粹大屠杀解释为现代理性化进程的极端后果,揭示了官僚体系和技术统治对道德责任的消解。鲍曼被誉为"20世纪最具原创性的社会思想家之一"。

下面这几位名气没上面那几位大,但贡献一点也不小。约翰·冯·诺伊曼,知道是谁吗?计算机之父、博弈论之父;尤金·维格纳,知道是谁吗?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1963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斯特和裴多菲大家都知道,不多说了。他们都是哪里人?匈牙利。感兴趣的朋友还可以查个词,布达佩斯学派。

捷克,下面这几位大家都耳熟能详。安东宁·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弗朗茨·卡夫卡,《变形记》和《城堡》;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这三个国家的人口加在一起,多少?五千多万。现在五千万人口的三个国家竟孕育了这么多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真的令人惊叹。

原因在哪里?当然是多方面的,不过,以下三点可能格外值得注意:

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与激荡。这些地区在历史上就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前沿,较早受到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影响。这一点,从其建筑的风格上就可以看出。波兰的哥白尼、捷克斯洛伐克的弗洛伊德(虽然他后来去了奥地利)等,就是在这种多样而斑斓的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同时,这种交汇处也使得这里的学者天然具备跨文化视野,能够吸收西方的文化要素并结合本土的文化元素进行创新。

悠久而斑斓的文化传统。中世纪时期,波兰、匈牙利、捷克三国都经历了各自的黄金时代,创造了辉煌的文化。但说到这个问题,有一点需要辨析。通常,说到一个地方的文化成就,人们总是强调这里的文化传统是如何的源远流长。而这三个国家所在的地区,文化传统不但悠久,而且斑杂多样。在历史上,这些地区都曾经是多民族的聚居地,波兰、匈牙利、捷克的文化起源都可以追溯到不同的民族更替。从宗教的角度说,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在这里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这种文化起源的多样性成为三国文化活力的源泉。

独特的历史境遇。起伏跌宕的历史,让这些国家的知识分子对人性、社会、自由等问题有了更深刻、更痛苦的思考。从早期的民族形成和建立国家,到中世纪的辉煌,从外族的入侵到民族意识的觉醒,特别是在20世纪,波兰、匈牙利、捷克三国都经历了巨大的历史创伤,这些苦难不但塑造了它们文化中坚韧不拔的精神内核,也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可以咀嚼的材料。如果再看一下这些人的简历,你可以发现,像科尔奈、昆德拉、鲍曼等,都曾经在体制内工作过,这种内部人的反思与批判,会更深刻,更有颠覆性。

(有删节)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李广松

来源:力平坐看云起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5 by Aboluowang

免翻墙 免翻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