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6日,中国江苏省淮安市比亚迪工厂的新能源汽车组装线上工人们正在工作。(STR/AFP via Getty Images)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巨头比亚迪(BYD),又有超过11.5万辆汽车因存在安全隐患被召回,车型包括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这已是该车企今年以来第二次大规模召回问题车辆。业内人士发文,详述这些车辆所涉及的安全问题。
比亚迪10月17日发布的公告显示,该公司此次计划召回的问题车辆总计有115,783辆,涉及2015款唐系列与部分元Pro纯电动汽车两大批次。
其中,第一批次召回的是2015年3月至2017年7月生产的2015款唐系列,共44,535辆。该批次车辆存在的问题是元器件设计选型有缺陷,驱动电机控制器的主动泄放功能可能异常,极端情况下会导致纯电驱动模式失效。
第二批次召回的是2021年2月至2022年8月生产的元Pro纯电动汽车,共71,248辆车。这个批次汽车的主要问题是在生产制造过程中,车辆的动力电池密封垫安装不到位,导致密封性下降。
对于唐系列问题车辆,比亚迪给出的解决方案是,授权经销商更新软件,把车辆的泄放方式从原设计变更为电机泄放;对于元Pro系列的问题车辆,则采用专用密封胶补强动力电池壳体,重新构建防水屏障。
汽车专业公众号“懂车帝”日前发文指出,比亚迪的唐系列召回车辆存在的问题属于设计层面的隐患,在高速行驶中极易发生安全事故,甚至可能连带损坏IGBT等核心功率器件,增加车主后续维修成本。元Pro车型存在的问题,则是一旦车辆发生水分渗入电池包的情况,可能导致车辆在行驶中发生动力突然中断。
公众号“一点财经”10月19日则发文指出,比亚迪这次召回的“唐”系列汽车存在的元器件设计选型问题,若未及时处理,可能导致驱动电机控制器在使用过程中主动泄放功能异常。极端情况下,会造成电路板烧蚀,车辆纯电驱动模式失效,发生动力中断并引发安全事故。
至于召回的“元Pro”纯电动汽车存在的问题,则可能导致动力电池密封垫安装不到位,引起密封性下降,若长时间高速涉水,可能造成动力电池进水,极端情况下会导致动力电池输出功率骤降,从而带来安全风险。
上述两大缺陷有个共同特点,就是在出厂检测中不会立即显现,却可能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成为行车安全的巨大隐患。
文章表示,比亚迪此次大规模召回车辆,从设计选型到生产安装,都是在汽车制造的最初阶段就已埋下隐患,“发现问题固然重要,但从源头上杜绝问题,才是对消费者真正的负责”。
资料显示,今年年初,比亚迪就曾召回了6,843辆方程豹豹5,原因是车辆的集成式双电机控制器内部电气连接件螺栓在安装时未锁紧,造成车辆使用中螺栓连接点出现松动、拉弧,极端情况下会导致冒烟起火。
更早时候,比亚迪还曾于2024年9月公开召回了该企业在2023年2月4日至2023年12月26日期间生产的海豚、元PLUS电动汽车,共计87,762台;还召回了2022年11月2日至2023年6月19日期间生产的部分国产元PLUS电动汽车,共计8,952台。
上述车辆主要存在的问题则是,因电动助力转向管柱总成(CEPS)控制器制造工艺的原因,设备工装上盖板关闭时与控制器电路板上的电容器干涉,导致电容器产生微裂纹。而在车辆使用中,电容器的微裂纹可能扩大并引发短路,造成电容器过热烧蚀,甚至起火。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披露的最新数据,截至2025年9月,中国国内车企共召回汽车3,230次,涉及的问题汽车有1.2亿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