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隐形杀手”三年夺走多条人命,很多人还在吃 家庭生活☀阿波罗新闻网
生活 > 家庭生活 > 正文
这“隐形杀手”三年夺走多条人命,很多人还在吃

最近,食物中毒事件又一次以触目惊心的方式,冲击着我们对传统美食的认知。而谁又能想到,一碗看似普通的家常美食,竟能在三年内两次酿成致命悲剧。

10月12日晚,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江县发生一起食物中毒事件,致2人中毒,其中1人在送医途中死亡,1人转入ICU抢救。

经当地相关部门初步调查,确认中毒原因为食用被米酵菌酸污染的自制酸汤子。

这是继2020年鸡西市鸡东县一家9口因食用酸汤子全部中毒死亡后,发生的又一起同类事件。

短短三年间,同一食品接连引发致命事故,让这道以玉米发酵制成的食物,再次以极其惨痛的方式进入公众视野,并引发广泛关注。

那么,酸汤子是什么?为何接连能致人死亡?餐桌上习以为常的自制美食,又为何总被忽视潜藏的致命风险?

01

酸汤子为何如此危险?

2025年10月12日的傍晚,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江县的一个普通村庄里,张先生与刘先生在帮邻居收割玉米后,留在邻居家享用一顿表示感谢的晚餐。当晚共有五六人一起吃饭,但唯独他们二人食用了当地的传统食物“酸汤子”。

这个看似普通的选择,却成了生死之别

餐后不久,两人突发严重不适,被紧急送往30多公里外的县医院。由于村庄距离医院较远,张先生在送医途中不幸离世,而刘先生则被送进ICU抢救,至今仍在与死神搏斗。

悲剧的根源,指向了共同的隐患——家庭自制发酵食品的安全风险。2020年10月,黑龙江省鸡西市鸡东县一场家庭聚餐中,9人因食用酸汤子全部中毒死亡,震惊全国。

调查显示,食用的酸汤子食材为家庭成员自制,且在冰箱中冷冻了近一年,在此次聚餐食用前,因冰箱里无处存放,被放置在家中阴凉处。这个看似平常的操作,却为悲剧埋下了伏笔。

许多人认为冰箱是食物的“保险箱”,但专家指出这是一种误解。根据科普中国等权威机构发布的食品安全知识,冰箱的低温环境主要作用是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但并不能起到杀死细菌的作用。

对于椰毒假单胞菌而言,情况正是如此。冷冻会使其进入休眠状态,但一旦回到适宜的温度,残留的细菌就会恢复活性并继续繁殖,进而产生致命的米酵菌酸毒素。这也解释了为何在冰箱中冷冻近一年的酸汤子食材,取出后在室温下放置一段时间后,依然会引发中毒。

酸汤子,是一种用发酵玉米面做成的面条状食物,也是酵米面的一种,吃起来会有酸味的香气。食用下锅时要用一个小漏斗挤成面条状,熟后汤中一股淡淡的酸味,因此故名。

这道在东北地区流传已久的风味小吃,因其成品带着独特的酸香口感,还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东北螺蛳粉”。

酸汤子,图源:小红书@呀啦嗦

它将玉米浸泡多日,待自然发酵后磨成水面,再通过特制工具挤压成条下锅煮熟,最后变成类似面条的东西。这种古老的发酵工艺,恰为椰毒假单胞菌的生长提供了温床。

椰毒假单胞菌在特定条件下会产生致命毒素——米酵菌酸,这个看似陌生的化学名词,正是两起悲剧的罪魁祸首。科学研究表明,仅1毫克的米酵菌酸就足以致命,其毒性堪比眼镜蛇毒液。更可怕的是,这种毒素具有极强的耐热性,即使经过高温蒸煮也无法破坏其毒性。

最让人防不胜防的是,被米酵菌酸污染的食物在外观、气味和口感上可能毫无异常,甚至保持着正常的色香味,这正是它屡屡得手的原因。

医学专家解释,米酵菌酸会侵入人体细胞的“能量工厂”——线粒体,破坏其正常功能。中毒后最短30分钟就会出现症状,从最初的上腹不适、恶心呕吐,到迅速发展到多器官衰竭表现,整个过程快得令人措手不及。

更可怕的是,米酵菌酸中毒后没有特效救治药物,病死率超过50%。医生们往往只能采取对症支持治疗,比如洗血、用人工肝替代受损器官,但效果有限。

图源:嘉兴市南湖区中医院

临床数据显示,中毒者通常在出现症状后1-3天内死亡,幸存者往往也会留下严重的肝肾后遗症。

更令人担忧的是,米酵菌酸的威胁远不止于酸汤子,它的“温床”很多,很多都是日常会吃的东西,尤其是需要“长时间泡发、发酵”的食材。比如北方的臭碴子、南方的吊浆粑,过久泡发的银耳、木耳,乃至湿米粉、凉皮等常见食品,都可能成为它的藏身之所。

图源:人民网

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2010年至2020年十年间,全国已发生此类由椰毒假单胞菌污染产生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14起,84人中毒,37人死亡。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破碎的家庭,更是家庭自制的饮食习惯与现代食品安全之间的激烈碰撞。

图源:南昌疾控

02

这些自制食品也有风险

在追求天然、回归传统的饮食潮流下,家庭自制食品日益受到追捧。主食要亲手揉面才够香,腌菜要自家坛子才入味,连酒水都要自酿才纯正。

这种对工业化食品的不信任,以及对“无添加”的极致追求,让家庭厨房变成了食品安全的新战场,这些充满“家味道”的食品,很可能暗藏致命风险。

在各大社交平台上,自酿葡萄酒教程至今比比皆是,看似简单易学,实则暗藏风险。不少媒体曾多次报道因饮用自酿葡萄酒导致甲醇中毒的案例,患者出现视力模糊、头晕、恶心等典型症状。

究其原因,是家庭发酵环境不可控,易导致甲醇和杂醇油等有害物质超标。那些容易“上头”的自酿酒,实际上是酒中高级醇在作祟。工业酿酒可以通过精准的温控和专业的蒸馏设备去除葡萄皮上野生酵母发酵产生的甲醇,但家庭酿造往往缺乏这些条件。

长期饮用这类葡萄酒可能导致慢性中毒,损害神经系统严重时甚至会造成失明。2022年武汉就发生过一起因饮用自酿葡萄酒导致甲醇中毒的事件。

“总觉得外面卖的有添加剂,自己做的更健康”,这是很多自制美食爱好者的普遍心理。然而,专家指出:“家庭厨房其实是食品安全的最薄弱环节——缺乏专业设备、不懂科学原理、凭经验操作,这些都是隐患。”

还有的长辈爱用黄豆自己做酱油,而自制豆制品若处理不当,同样可能带来风险。如果在制作过程中卫生条件不佳或缺乏有效的灭菌手段,肉毒杆菌、黄曲霉素、葡萄球菌等致病微生物便可能滋生。

其中,肉毒杆菌尤其值得警惕——它在密封、缺氧的发酵环境中极易繁殖,其产生的肉毒素是已知最剧烈的神经毒素之一,仅0.1微克就足以致命。

其他自制食品同样不容忽视。

辣椒酱、芝麻酱等自制酱料可能因原料处理不当导致黄曲霉素污染,这种由黄曲霉菌产生的毒素是目前已知的最强致癌物之一;

不具备专业杀菌条件的自制酸奶可能含有过量的大肠杆菌,引起腹泻等症状;

甚至连看似养生的自制药酒,也可能因药材上的病菌、微生物或某些矿物质成分而成为毒药。

这些风险的存在,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完全放弃自制食品,而是提醒我们必须以科学、谨慎的态度对待食品制作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03

自制美味与健康安全

的平衡之道

“跟我妈说了无数次,木耳不能泡过夜,她就是不听!”在各大社交平台上,类似的吐槽屡见不鲜。当年轻人拿着科普文章试图改变长辈的饮食习惯时,代际之间的认知冲突愈发明显。

28岁的李小姐告诉记者:“现在我奶奶每次要做酸菜,我都得先检查坛子消毒情况,还要用试纸测亚硝酸盐含量。虽然老人觉得我小题大做,但看到那些中毒新闻后,她也开始慢慢接受了。”

这种冲突的背后,是家庭自制的习惯与现代科学知识体系的一次碰撞。面对家庭自制美食可能带来的风险,我们既不能因噎废食,也不能掉以轻心。在享受传统风味的同时,更需要建立科学的安全防线。

预防米酵菌酸中毒是关键。国家卫健委明确建议:“慎吃长时间发酵的酵米面类食品”。最重要的是不自制、不食用可疑的发酵玉米面制品。

如果确实要制作传统发酵食品,务必确保原料新鲜无霉变,制作过程保持清洁卫生,勤换水以防止杂菌污染。发酵时间不宜过长,特别是在气温较高的夏秋季节更要严格控制发酵时间。制作好的发酵食品要尽快食用,不要长时间存放。

对于木耳、银耳等菌类,泡发时间要严格控制——冷水不超过2小时,热水不超过1小时,绝不食用隔夜泡发的食材。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用冰箱冷藏泡发,也只能延缓而无法完全抑制细菌生长。最新研究显示,在4℃的冰箱环境中浸泡超过8小时的木耳,仍然可能产生米酵菌酸。

在选购食品时,要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认真查看标签和保质期。特别是湿米粉等易变质食品,要注意冷藏保存,并在开封后尽快食用。

厨房卫生同样不可忽视。保持环境和餐用具的清洁,选择新鲜、安全的食材,不购买腐败变质的食品。食材要彻底加热,尤其是肉、奶、蛋等易污染食品。熟食应在2小时内食用,贮存时要生熟分开,妥善密封。

图源:央广网

建立科学的饮食习惯也很重要。不要盲目追求“纯天然”“无添加”,要认识到适当的食品添加剂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

龙江县的那个小村庄里,张家人仍在等待最终的调查结果。而医院的ICU病房内,刘先生还在为生命而战。

这些悲剧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在享受亲制美食的方便实惠与保障食品安全之间,需要找到平衡点。自制美食的初衷本是为了健康与安心,却不该以生命为代价。每一次悲剧的发生,都应该成为我们加强食品安全意识、提升科学认知的契机。

毕竟,美食的意义在于滋养生命,而非夺走生命。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叶净寒

来源:VISTA看天下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5 by Aboluowang

免翻墙 免翻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