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洪森:台湾的成功说明了什么?☀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文集 > 正文
吴洪森:台湾的成功说明了什么?
作者:

中国知识界一百多年来中流行这样的观点:中国之所以专制、落后,是因为根植于儒家文化的"集体主义""权威服从"传统以及没有基督教信仰",因而无法建立自由民主与法治社会。

台湾的历史与现实彻底驳斥了这种论调。

台湾与中国大陆在语言、血缘、宗教、文化上几乎没有本质差异。台湾主流价值观仍以儒家伦理为底色,讲孝道、重家庭、重教育;宗教信仰以佛道混合、民间信仰为主,基督徒比例长期不足10%。

但就是这样一个延续中国传统文化、并未"基督教化"的社会,却成功实现了和平转型、宪政民主、言论自由、司法独立与高水平经济发展。

这说明,文化基因并非民主的宿命障碍。真正决定命运的,不是文化传统,而是制度选择与权力结构。

台湾之所以能走上自由之路,关键在于它建立了权力制衡机制、开放的舆论空间与法治制度,而不是因为抛弃了儒家。

文化并非一成不变的宿命,而是一种可以被现代化重释的资源。台湾的"儒家文化"并没有消失,而是被重新阐释:

•"民本"思想被理解为民主精神;

•"仁政"被转化为社会福利理念;

•"礼义廉耻"成为公民道德的现代延伸。

因此,儒家文化既可被君主制利用来维稳,也可被民主社会吸纳来培育公民责任。文化本身并非问题,问题在于政治权力如何使用它。大陆长期以来把儒家忠孝阉割成统治工具,而台湾则将仁义激活为公共伦理。这种差异,不是文化,而是制度。

不少人误以为西方民主的成功来自基督教文化,但历史上许多基督教国家也长期专制,如中世纪的欧洲、法西斯意大利、西班牙弗朗哥政权,以及亚洲失败的国家菲律宾皆是基督徒主导。反之,日本、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等东亚社会并无深厚基督教传统,却能在不同程度上实现现代化与法治。说明信仰并非决定性的政治变量。

自由民主并不是宗教恩赐,而是制度竞争、思想启蒙与社会力量博弈的产物。台湾社会的转型来自民众争取、社会运动、国际压力与政治妥协的综合作用,而非某种神学觉醒。

台湾与大陆真正的分野,不在文化,也不在宗教,而在于权力能否被约束、社会能否有呼吸空间。台湾通过新闻自由、司法独立、多党制、普选制度,让权力必须接受监督,从而取得巨大的成功与发展,以至于成为全球民主的典范。

正如历史学者余英时所说:"文化传统并不决定制度选择,制度选择却能重塑文化传统。"台湾的经验正是这种重塑的范例。

台湾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奇迹",而是对文化决定论的系统反驳。它告诉我们,没有基督教信仰,一个以儒家文化为底的华人社会,依然可以实现自由、民主、繁荣;

问题从来不在文化,而在政治体制与社会结构;文化可以成为独裁的工具,也可以成为民主的养分。

真正的出路,不在于改信何种宗教,而在于建立权力制衡、保障言论自由、尊重个人权利。台湾,正是最有力的证据。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李广松

来源:作者脸书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5 by Aboluowang

免翻墙 免翻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