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辈突然出现走路愈来愈慢、手颤抖的症状,该怀疑得了巴金森氏症吗?68岁的阿琴姨(化名)平时身体还算健康。除了有高血压、偶尔会头晕的症状外,她的生活非常规律,每天早上都固定去公园散步、跟朋友一起做健康操。
但最近两三个月,家人和朋友却发现,她似乎有点不太一样──走路步伐变慢了、动作显得僵硬,甚至有时会出现手抖的情况。她的朋友提醒阿琴姨的家人:“看起来,怎么有点像她一位巴金森氏症的家人?”建议带阿琴姨去神经内科门诊检查。
头晕用药物竟引发类巴金森氏症
经神经内科医师仔细检查了阿琴姨的病历、用药纪录,结果发现,阿琴姨最近因为头晕,到另一家医疗院所拿了新的头晕用药,其中一种药物,可能导致类巴金森氏症的症状,建议先停药观察。
令人惊讶的是,停药后短短两三周,阿琴姨原本的僵硬、手抖明显减轻,连走路步伐都恢复轻快。
台北市立联合医院仁爱院区神经内科主治医师王毓禛指出,这样的案例在门诊其实并不少见,这种药物引起的“类巴金森氏症”,在临床上真的很容易被有些医师误认为巴金森氏症治疗,有些患者甚至因此多吃了不必要的药物,延误真正治疗的时机。
更严重的是,若药物没有及时停用,有些患者的神经功能可能遭永久性的损害、症状甚至会终身无法消除,应对此现象提高警觉。
药源性类巴金森氏症,及早停药是关键
所谓“药源性类巴金森氏症”,顾名思义就是药物导致的。人体的大脑里有一种非常重要的神经传导物质──多巴胺,负责协调身体动作的流畅性与稳定性,也与情绪、专注力有关。
当药物阻断大脑中的多巴胺受体,尤其是第二型受体,导致多巴胺系统失衡,就会出现类似巴金森氏症那样的症状,例如:静止性震颤(手在休息时抖动)、动作迟缓、肌肉僵硬和步态不稳。
幸好,这种药源性症状通常是可逆的。只要及早发现并在医师指示下停药或更换药物,症状多半会在几周到几个月内改善,甚至完全消失。
4类药物恐致“类巴金森氏症”,年长者更要当心
王毓禛医师提醒,以下几类药物最常见会引发类巴金森氏症:
精神科药物:像是第一代、第二代抗精神病药,以及某些抗忧郁药或情绪稳定剂。这类药多会抑制多巴胺受体,是主要高风险族群
肠胃科药物:部分的止吐药,因为它们作用于多巴胺受体,可能引发此类副作用。
钙离子阻断剂Cinnarizine、Flunarizine、Verapamil:这类药原本用于治疗头晕、偏头痛或心血管疾病。
此外,某些少见的免疫抑制剂或心血管药物,也有报告指出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特别要注意的是,因为年长者的代谢功能较差,对药物反应的敏感性更高,因此更容易发生这种类巴金森氏症的药物性反应。
医病沟通是关键,服药后身体异常变化应立即回诊
王毓禛医师强调,预防药源性类巴金森氏症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医病双向沟通。很多问题不是出在药本身,而是医师不知道你“同时在吃别的药”。举例来说,有的患者在不同科别看诊,各自都有开药,结果不同药物之间互相影响,就容易出现副作用。以下几个原则,可以帮助你避免陷入药物作用误区:
1.完整告知病史、用药清单
每次看诊时,向医师提供完整的病史及用药清单。不论是去诊所还是医院,应主动告知医师所有正在使用的药物,以利医师全面评估用药风险。
2.观察身体变化
若在服药期间出现手抖、走路变慢、身体僵硬、行动变迟缓等异常动作,不要拖延,应立即回诊咨询,由医师判断是否需调整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