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记十条永不失效的人生古训好文妙文☀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好文 > 正文
谨记十条永不失效的人生古训
作者:
《圣经》明确指出,感恩对人类来说并非易事,即使是那些蒙福之人。然而,感恩的益处显而易见。2024年哈佛大学的一项题为“感恩能促进健康,带来幸福——甚至可能延长寿命”(Gratitude enhances health, brings happiness— and may even lengthen lives,09/11/2024)的研究指出,感恩不仅能增进心理健康和幸福感,还能延长寿命。

比利时近代艺术家路易斯‧约瑟夫‧勒布伦(Louis Joseph Lebrun,1844-1900)于1867年创作的油画《苏格拉底演讲》(Socrates Address)。(Sotheby's Auction House via Wikimedia Commons, Public Domain)

几年前,美国亿万富翁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在一次采访中被问及成功人生的关键是什么。

古训1:找到激情(Find your Passion)

“你要找到你的激情。”巴菲特回答道,“我很幸运,在七八岁的时候就找到了它。”

在工作中寻找乐趣是巴菲特2012年出版的《跳踢踏舞去上班》(Tap Dancing to Work)一书的主题。股神巴菲特出生于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Omaha),因此被誉为“奥马哈圣人”(the Sage of Omaha)。他的建议与另一位伟人、罗马君主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121-180)的见解不谋而合。他在名著《沉思录》(Meditations)中指出,在日常工作中找到激情至关重要。

“每一分钟都要集中精力……认真细致地做好眼前的事情。”他写道,“把每件事都当成你人生中最后一件事来做。”

去年圣诞节,我给侄女和侄子买了《沉思录》,因为里面蕴含着他们在大学里可能学不到的智慧。(这个想法是受一位亲戚的启发,我在读本科时他给我买了这本书。)以下是另外九条古人留下的至今仍然适用的人生古训。

古训2:学会感恩(Practice Gratitude)

《圣经》中157次提到感恩,这一点意义非凡,给了我们很大启发。古罗马著名演说家兼政治家马库斯‧图利乌斯‧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前106年-前43年,通称西塞罗)曾经指出感恩“不仅是最伟大的美德,更是所有其它美德之源”。

然而,《圣经》明确指出,感恩对人类来说并非易事,即使是那些蒙福之人。然而,感恩的益处显而易见。2024年哈佛大学的一项题为“感恩能促进健康,带来幸福——甚至可能延长寿命”(Gratitude enhances health, brings happiness— and may even lengthen lives,09/11/2024)的研究指出,感恩不仅能增进心理健康和幸福感,还能延长寿命。

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Harvard T.H. 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的泰勒‧范德韦勒(Tyler VanderWeele)认为:“即使在那些生活似乎很艰难的日子里,这种努力也是值得的。”

古训3:把握光阴!(Seize the Day!)

看过美国电影《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1989)的人可能都记得电影中“carpe diem”这个台词,这是一个拉丁语短语,意思是“把握光阴”(seize the day)。英国17世纪抒情诗人罗伯特‧赫里克(Robert Herrick,1591-1674)提醒我们:“今天盛开的花朵,明天就可能会凋谢。”

在现代的舒适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忘记时间的流逝。马可‧奥勒留在他的日常著作中提醒自己时间宝贵。“别以为你能活一万年。”他写道,“死神随时可能降临。”“把握光阴”的道理很简单:抓住机会,不要拖延,因为生命短暂。这听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却很难——尤其是在数字时代。一项题为“2025年手机使用数据”(Cell phone statistics2025,03/20/2025)的研究报告表明,十分之九的美国人拥有智能手机,他们平均每天查看144次,每天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长达四个半小时。从现在开始,放下手机,把握光阴!你不会后悔的。

古训4:抵制嫉妒(Resist Envy)

英国中世纪最伟大的诗人杰弗里‧乔叟(Geoffrey Chaucer,约1340-1400)在他的诗体短篇小说集《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1476)中,借牧师的口称嫉妒为最严重的罪恶,因为它“为邻人的一切福祉而感到忧愁”。英国著名诗人克利夫‧斯特普尔斯‧路易斯(Clive Staples Lewis,1898-1963,通称C. S. Lewis/C‧S‧路易斯)和意大利中世纪诗人但丁‧阿利吉耶里(Dante Alighieri,1265-1321,通称但丁)等基督教思想家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马可‧奥勒留也认为嫉妒是非理性的。他问道:“我为什么要为别人的成功而感到不安呢?”

不幸的是,嫉妒这个恶习在当今的世界盛行不衰。学者们指出,许多现代罪恶直接源于这种怨恨情绪。同时,一项题为“嫉妒是否危害社会心理健康与福祉?一项针对18,000名成年人的纵向研究”(Is envy harmful to a society’s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wellbeing? A longitudinal study of18,000 adults,02/2018)的研究表明,嫉妒有害于心理健康。古罗马哲学家小卢修斯‧阿内乌斯‧塞内加(Lucius Annaeus Seneca minor,前4年-65年,通称塞内加)在两千多年前就指出,我们不快乐不是因为我们缺乏什么,而是因为我们渴望得到我们没有的东西。一言以蔽之,要抵制这种冲动。

古训5:言出必行(Do What You Say You’ll Do)

无论你是大公司CEO还是小企业主,只要你倾听,他们都会告诉你同一件事:要找到可靠的人很难。研究表明,相当一部分人甚至不愿意参加面试,更别说工作了。

人们常说,人生一半在于坚持不懈;换而言之就是:要信守承诺。若承诺之事,务必践行。你的所作所为,世人自会看在眼里。古罗马的西塞罗有一句名言:“对一个人而言,没有什么比信守承诺、恪守诺言更令人钦佩。”

通过履行诺言,你不仅会在别人眼中变得更加值得信赖,你也会提升自己的形象。

古训6:学会承担责任(Learn to Take Responsibility)

沃伦‧巴菲特曾经表示,他看重员工的三大特质:智慧(intelligence)、活力(energy)和正直(integrity)等。承担责任是正直的基石——古人深谙此道。从中国古代先贤孔子(Confucius,前551年-前479年)、老子(Laozi,前571年-前470年)到古罗马哲学家爱比克泰德(Epictetus,约50年-约135年)和马可‧奥勒留,这些中外经典思想家们都认为,你的行为——以及你的反应——的责任在于你自己,而不是他人。

爱比克泰德在他的《手册》(Enchiridion)一书中写道:“将自己的糟糕状况归咎于他人,是一种缺乏教养的人的行为。”

我一直在看美国知名电视剧《黑道家族》(The Sopranos,1999,香港译为《人在江湖》)。剧中最大的主题就是人物无法承担责任。他们把责任归咎于可卡因、酗酒、母亲、老板或顾客等外在因素。生活中难免会出问题。但当事情真的出错时,要克制住责怪他人的冲动。问问自己:我本来可以做得更好吗?任何学会这样做的人,都将为人生更大的成功奠定基础。

古训7:欣赏小事(Appreciate the Little Things)

英国著名摇滚乐队披头士乐队(The Beatles)有一句著名的歌词:“人生中最美好的东西都是免费的。”他们却在另外一个场合说真正想要的是金钱,这令这个乐队的形象大受影响。(为他们辩护一句,这首歌并非他们自己创作的。)当然,金钱本身并没有错,它只是一种交换手段。但是塞内加认为,真正的财富是在你已经拥有的东西中找到幸福,而不是渴望你没有的东西。美国当代小说家拉里‧麦克默特里(Larry McMurtry)的小说《孤独之鸽》(Lonesome Dove,1985》曾经获得普利策奖(Pulitzer Prize,1986),书中的主人公奥古斯都‧麦克雷(Augustus McCrae)就深谙此道。

“若对某个事物渴求过度,往往会落得失望收场。唯一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是学会珍爱那些平凡的日常小确幸——比如黄昏时分啜饮一口上等威士忌,躺进柔软的床铺,品尝一杯酸奶油……”麦克雷说道。

渴望珍宝是人之常情,然而许多古代思想家早已洞悉:满足的人生源于简单的欢愉,而非无休止的追求——这个智慧在现代极简主义思潮(modern minimalist movements)中得以复兴。若能学会欣赏自然奇观,比如夜晚的繁星,你的灵魂便能获得极致的满足。正如美国近代文学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所言,倘若“千载难逢的星夜”重现,人类必将永世倾慕。

古训8:首先打理好自家的花园(Tend Your Own Garden, First)

如今,孩子们常常被教导要“改变世界”。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前429年-前347年)认为,明智的人首先要“整理好自己的家,并管理好自己”。中国也有句古话:“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种理念中不乏谦逊,但是柏拉图认为谦逊至关重要。这位哲学家在《法律篇》(Laws)中写道:“首要的也是最好的胜利就是战胜自我。”

加拿大当代心理学家兼作家乔丹‧彼得森(Jordan Peterson)也赞同这个观点,他敦促人们在试图改变世界之前,先理顺自己的生活。打扫自己的房间听起来不值一提,但实际上却很重要。只有当我们掌控自己,开始培育自己的花园时,我们才有能力帮助周围的人。

古训9:尊重财产(无论您的还是他人的)(Respect Property, Yours and Others’)

有一句古老的拉丁法律格言:Iustitia suum cuique distribuit,翻译过来就是“正义给予每个人应得的东西”。西塞罗在他的哲学著作中推广了这句话,表达了“各得其所”的原则——每个人都应该得到他们应得的东西,包括他们的财产。

美国当代经济学家、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s C. North)认为,保障产权是“一个社会能够进行的最重要的制度变革”。私有财产的重要性在《圣经》和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年-前322年)的著作中也有所体现。

尽管现代哲学否认这一点,但是强有力的财产权确实是一种文明的力量。我教导我的孩子们不要浪费——不是因为我们贫穷,而是因为基本的经济学告诉我们,资源是稀缺的。学会尊重财产——无论是你自己的还是他人的——是社会责任感的基础课程。

古训10:明智地选择同伴(Choose Your Company Wisely)

我的祖父曾经给了我一生中最好的建议:“午夜之后不会发生任何好事。”我收到的第二好的建议是:“明智地选择同伴。”

我们在生活中建立的友谊不仅仅是我们自身的反映。亚里士多德指出,友谊决定了我们最终会成为怎样的人。“坏人的友谊最终会变成一件邪恶的事情(因为他们的不稳定,导致他们联合起来从事邪恶的事业,而且他们变得彼此相似,从而变得邪恶)。”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Nicomachean Ethics)一书中写道,“而好人的友谊是美好的,因为他们的陪伴会增进友谊……”

人生中,没有什么比人际关系更重要。如果你明智地选择你的同伴,你身边就会充满真诚相待、督促你承担责任、激励你成为更好的人。在友谊中,不要唯利是图,要理性明智——因为他们的习惯、价值观和态度也会塑造你自己。

作者简介:

乔恩‧米尔蒂莫(Jon Miltimore),是美国经济研究所(AIER)的高级编辑,曾任总部位于乔治亚州亚特兰大市的经济教育基金会(Foundation for Economic Education,简称FEE)的执行编辑。他的文章发表在《时代周刊》(TIME magazine)、《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CNN、《福布斯》(Forbes)、福克斯新闻(Fox News)和《明星论坛报》(Star Tribune)等众多媒体。

原文:10 Life Principles That Never Fail—From Ancient Times to Today刊登于英文《..;时报》。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一定反映《..;时报》立场。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江一

来源:..;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5 by Aboluowang

免翻墙 免翻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