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维基百科,创建于2001年。"Wiki Wiki"在夏威夷语中是"快"的意思,"Wikipedia"中的"pedia",来自于百科全书"Encyclopaedia"。也就相当于一本全体参与编辑的百科全书。允许多人对同一个文本进行编辑、修改,使得文本的产出更快更广。
维基百科的创始人Larry最初的设想,是建立一个言论自由的平台,实现自由平等和免费提供知识共享,以增强全社会甚至全人类对真实的认知。总体来讲,愿望十分美好,好到令人眩目。历史经验告诉我,任何事情,当好到不能再好的时候,它就是一种乌托邦。任何带有乌托邦性质的东西,结果必然是幻灭。
24年后的今天,创始人设想的目标,除了免费这一条或许实现了,但无论涉及自由平等或是提高认知,却完全有悖于初衷。从某些角度来讲,维基百科不仅没有劝人向善,反而成为某些恶势力的得力帮凶。
此话怎讲?
在维基百科页面上,有个"You can edit this"按钮,只要轻轻一点,读者便可以将自己想要补充内容发送到整个平台上,全球共享。正是这样的吸引力,使维基百科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拥有15000个词条以及350个会员。随后,全球影响力最大的搜索引擎谷歌,常常直接把维基百科的词条信息用于自己的内容中,并附上链接。当时谷歌有专门负责"跟踪"维基平台的工作人员,每个月都会把维基的文章更新到谷歌系统中。创始人Larry无不得意地说过,"很多人都说是维基百科造就了谷歌"。
可惜,任何自由都必须有规范,尽管这个原则并非人人同意,但事实如此。没有规范的自由等同于放纵。维基百科的规范是什么?叫做可验证性,而非真相。这句话听起来非常严谨和有道理。
维基百科的创立者们最初设计这条规则是出于一个谦逊而审慎的考量。他们认为,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本身不应该也没有能力去裁决什么是终极的真相。他能做的是成为一面忠实的镜子,去反映和引述那些可靠来源里已经发表的内容。换句话说,任何写入维基百科的内容都必须有据可查。
那么,由谁来定义什么才是可靠来源?在维基百科的实际操作中,可靠来源的规定虽不成文,但却是压倒性的,即,定义为主流媒体、官方学术期刊以及政府机构的出版物。这就构成了一个巨大的陷阱。因为维基百科的编辑们不再需要为事实本身负责,他们只需要为引用是否可靠负责。他们的任务从寻找真相,悄悄地变成了复述主流。
自此,认证被堂而皇之地写入维基百科,从表述一个观点变为洗白一个事实。比如2020年美国大选前夕,爆出的亨特拜登笔电门事件。当时,纽约邮报率先披露。但是随后,美国绝大多数的主流媒体和超过50名前情报官员,口径一致的将其定性为来自俄罗斯的虚假信息行动。于是,维基百科的编辑们以这些可靠来源为依据,在长达1年多的时间里,将所有关于这起事件的内容都标记为阴谋论。任何试图将其作为事实写入的用户都会被警告,甚至封禁。直到一年多以后,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自己终于承认了笔电内容的真实性。一个颠覆政治真实性的事实,可以被随意扭曲颠倒,不堪设想。如果没有后来的重新认证,也许将世人蒙蔽至永远。
读到此人们就不奇怪了。这也是为什么长久以来,黑川的网民们如此孜孜不倦和坚定不移的原因之一。他们把误导的消息来源当成真理来源。
事情之坏还不仅仅于此。在维基百科,权力最终被集中到了一小群人手中。他们被称为管理员和仲裁员。谁都知道,权力过分集中必然腐败。这些管理员们拥有普通用户无法想象的权力。他们可以永久的封禁你的用户,可以锁定一个页面使其无法被编辑,可以在编辑战中做出最终裁决。他们是维基百科世界里的最高法院。问题在于,这个最高法院是完全匿名,而且是封闭式自我循环的。你不知道他们的真实姓名,不知道他们的真实身份。你无法投票选举他们。
当这个小圈子在意识形态上逐渐趋同的时候,灾难就发生了。他们开始利用手中的权力去推行自己的价值观。任何不符合他们观点的编辑都会被视为破坏者。任何试图挑战他们所认可的主流叙事的内容都会被迅速的删除。一个曾经开放的广场,慢慢的变成了一个关起门来充满了潜规则的私人具乐部。如果你是一个新人,怀着一腔热情想要去修正一个你认为带有偏见的词条,很快就会发现,你面对的不是一个开放的讨论环境,而是一种由无数行话、复杂规则以及管理员的冰冷警告所构成的高墙。
一切为了公共利益,这也许是维基百科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赢得广泛尊重和捐款的原因。但同样的,这个设计也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灾难性的副作用,那就是让维基百科彻底地脱离了市场的监督和反馈机制。在一个商业世界里,如果一家公司,产品充满了偏见,服务令用户不满,那么用户会用脚投票,市场会惩罚他,最终会被竞争对手所淘汰。但维基百科没有这个压力。他不需要对用户负责,只需要对给他捐款的那些大型基金会和它内部的官僚体系负责。他的目标不是让用户满意,而是维持系统的稳定和意识形态的正确。换一句话,谁给的钱多,他就为谁说话。
披露上面的一系列事实,并非因为我与维基百科有仇。尽管我也常常引用维基百科,那只限于千百年来被历史承认的事实,用来当作索检和证实。就关系而言,我不认识其中任何一个人,从来没有来往过节。并且,也不反对这样一种有异于传统意义的传媒的存在。况且,我个人也无法与这个庞然大物对抗,以卵击石或大战风车。今天在这里所讨论的一切,只出自于一个小目的,即分享个人的某些思考,以引发更多议论和更深的思考,从而避免后人重蹈覆辙。
对自己而言,把自我看得越小越好。那些总自以为会创下奇迹的人,到头来创下的都是乌托邦,并且注定是要破灭的乌托邦。世界的总体存在形态,永远是不完美的。这取决于人性的不完美。每一个外表看似非常好的东西,其中都深藏陷阱。因为凡是见到美好的东西,人们就自然地放松警戒,放弃监管,以为她一定会自动地越长越美。结果一定让人大失所望。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好东西?这样的东西世上没有。正由于没有,人才有创造的冲动。以为只要努力,就可能打破局限,造出神迹。努力不是不需要,但那种自以为可以超越一切的努力,即所谓的宏大叙事,不但自欺欺人,更贻害无穷。
另一面是如何看待周围世界。乌托邦自所以生生不息,只因为不断受人追捧。尤其是智力平平的众人,总把外观华丽,自我包装完美,善于言辞的那些人和事,把那些有权势有地位的大团体大人物,当作神一样来崇拜。当然其中也有不少善于钻营的小人,借造神来牟利和谋饭碗。双方一拍即合,配合得天衣无缝。在维基百科创建的初衷里,或有些许打破权威迷信的成分。可到头来只不过在为他人做嫁衣裳,成了主流媒体的传声筒。
问题来了。怎样才能识别,哪些是自我标榜自我吹嘘的假权威假名人,哪些人真正可以信赖?有办法。其中有一条百试不爽。那就是看这个人或这股势力,是否一向如众星捧月般被供在坛上。如果是,小心;如果不是,放心。就比如奥巴马与川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