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洪森:两头都养不活了(图)☀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短评 > 正文
吴洪森:两头都养不活了(图)
作者:

当下中国一个残酷的现实:"上头",国家财政吃紧,"下头"年轻人断代。

前者背着庞大的供养体系,财政赤字连年扩大;后者则在高压生活中选择"不婚不育"。

财政黑洞与生育危机像两条绞索,正绞杀中国的未来。

2024年全国财政供养人口约8000万人,其中包括公务员、事业编制人员、离退休干部、教育医疗人员及各类行政附属机构。若再算上依附财政生存的临聘与外包岗位,实际人数可能远超此数。据估算,用于"养人"的行政事业性支出占比接近40%,部分年份甚至更高。尤其在基层,许多县市财政收入薄弱,却要供养庞大队伍。例如青海久治县、贵州乌蒙地区,2024年财政收入不足5亿元,却需支付数千财政供养人员工资,仅三个月便耗尽预算,其余时间全靠上级转移支付勉强维持。

在这种结构下,基层政府已失去了投资能力与民生弹性。教育、基础建设、医疗公共服务被迫压缩;公路破旧、学校短缺、医院人满为患,却仍有大批行政部门维持原状。

财政供养体系从服务工具变成了自我消耗的机器。

财政部2025年上半年数据显示,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已达14.13万亿元,同比增长3.4%,但收入几乎零增长。这意味着,政府已进入"拆东墙补西墙"的阶段。债务、隐性担保、城投平台成了支撑运转的拐杖。财政的"第一头",正在吃掉国家未来的体力。

第二头:不婚不育的年轻人不是不想生活,而是被现实压得无力生活。房价、教育、医疗三座大山,让年轻人望而却步。

一线城市一套普通住房动辄数百万,而养育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本科毕业,成本高达50万—150万元。再加上课外培训、学区竞争、医疗费用、父母养老,就业压力又雪上加霜,2025年8月不含在校生的青年失业率升至18.9%。

大量年轻人被迫"躺平"。他们不买房、不结婚、不生育。总和生育率跌至0.9以下,全球最低之一。

人口总量连续第四年下降,意味着劳动力萎缩、消费疲软、养老金缺口扩大。一边是养不动的官僚体系,一边是生不起的新一代,这是社会失衡最危险的信号。

表面上看,财政危机与人口危机是两条独立曲线,但实质上它们是互为因果的死循环。财政吃紧,政府削减民生投入,住房、教育、医疗成本居高不下,年轻人生不起;年轻人不生育,劳动人口减少、税收减少、养老金压力暴涨,又进一步拖垮财政。

结果是,能创造财富的群体得不到支持,不能创造财富的体系却越养越大。当资源耗尽,两头都将"饿死"。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李广松

来源:作者脸书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5 by Aboluowang

免翻墙 免翻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