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北大遇冷?网惊:中国两类学校热度上升国内新闻|大陆新闻解读☀阿波罗新闻网
新闻 > 大陆 > 正文
清华北大遇冷?网惊:中国两类学校热度上升

在中国每年一度严苛的全国大学入学考试“高考”取得高分,一直以来都被视为通往成功的必要门票,而且往往只有最顶尖的1%,才能有进入清华大学或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的机会。这也让清华北大两校学子,往往都是各省市的文理科状元。

但今年,一些表现极为优秀的考生,却选择拒绝这些名校的录取机会。他们转而报考,那些承诺更稳定就业机会、或有提供人工智能(AI)等新兴领域学位的大学院校。这些不同寻常的选择,很快就在网络社群上引发热议。

外媒对于这个话题也非常好奇,毕竟当前的中国社会,正面临青年失业率飙高至近两年新高:18.9%。

不是选择比较差的学校“将就”

回顾8月份的中国社群,包含“拒清华的状元去了哪里”等多个标签,消息迅速在各大平台上疯传并引发热议。其中一名握有北京大学录取线资格的考生,他选择前往杭州、就读浙江大学新开设的人工智能专业。

另一位来自重庆的高分考生,则是选择进入同样位于杭州的私立研究型学校“西湖大学”,主修半导体专业。

但教育专家也提醒读者,不选择清华北大、不代表这些学生“放弃顶尖大学去读弱校”。就以浙江大学为例,该校绝对是中国顶尖学府之一,根据今年《上海软科》(ShanghaiRanking)全球大学排名,该校位居全中国第三,仅次于清华与北京大学。

“这个选择比较像是,美国学生拒绝耶鲁(Yale)或普林斯顿(Princeton)录取通知,而选择进入麻省理工学院(MIT)就读一样。”

位于中国杭州的西湖大学校园一景。(翻摄自官方微博)

就业压力不断升高

高分生志愿选择的转变,正反映中国年轻人、正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

艾瑟克高等商学院(Essec Business School)讲师林赫伦(Heron Lim)提到,“问题之一在于,许多人虽然想工作,但可能不具备市场真正需要的技能;或者市场根本没有创造足够的职缺,来容纳他们的职涯期望。”

中国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举例表示,他就听闻一名考生、虽确认自己成绩足以考上全国排名第四的上海交通大学,但该名学生却在苦恼、究竟是报考上海交大,或选择就读上海海关学院,因为后者能让他扩大进入“体制内”公职的机会,“这类选择直接反映当前的就业氛围,许多学生与家长、重新将‘稳定’的职涯前景,置于名校光环之上。”

北京清华大学。(翻摄官网)

就业市场愈来愈“卷”,职缺数量没有增加、竞争却育发迹激烈下,专家们就表示,不少年轻求职者对第一份或初期期望薪资,也随之下滑不少。

身为战略谘询顾问集团的董事总经理雷小山就提到,从前清华大学毕业生如到他的公司求职,月薪要求多半介于1.5万至2万人民币间距,但如今多数毕业生在面试时,往往仅要求8000到1万人民币的起薪,“顶尖大学的毕业生虽依旧比较容易找到正职工作,但薪资水准却可能只有2019年毕业生的3至5成。”

军校热度上升

除了提前考虑公职或编制职缺,军事院校报考热度近几年也明显提高。根据中共国防部数据,今年(2025)共有13.5万名高中毕业生,选择报考军校,创下历史新高。

就以位于湖南长沙、直属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国防科技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为例,学生可享免学费、月补贴,且毕业后可保送军职。而且该校也是“双一流A类”顶尖学府之一。

一名新生家长受访时就透露,听闻不少能录取名校学子,因为考量就业前景选择国防科大,“考量孩子未来的就业机会,以及我们这一代人在疫情后面临的失业情况,现在的确不一定非要追求高排名的学校。”

学科重心转向AI与半导体

雷小山受访时还指出,浙江大学等知名学校也开始推行创新策略,投入大量资金与地缘优势,大力发展半导体与AI学科领域。此外,过往中国大量倚赖的制造业,如今也受到中美贸易战冲击,让更多学生倾向攻读高科技新兴产业方向。

在他看来,“愈来愈多顶尖学生认为,与其进入北大清华学习法律或历史,不如转向AI或半导体等新兴专业,4年后可能相对有更多机会。”事实上,中国政府也计划从2025年开始,调整大约2成比例的现有大学学科结构,新增一批与新科技相关课程,淘汰那些被认为“不再符合时代需求”的专业。

但对于这个思维,有部分教育专家警告,综合性大学本就不应该过度“就业导向化”,在他们看来,大学本就不是职业训练中心,其重点应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与整体素质,而非一味迎合当下的就业市场口味。符合就业方向的责任,那应该交给职业学院去进行。”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李华

来源:风传媒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5 by Aboluowang

免翻墙 免翻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