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媒报导共军飞行员在中国近海空域与两架外军隐形战机“硬碰硬”对峙,并以近距离、特技动作与火控锁定“迫使对手离开”。这种叙事具戏剧性,迅速在中国引发热度与猜测究竟是何型号隐形战斗机?(图为 F-35A闪电 II隐形战机)图:撷取自《腾讯网》
央视军事节目《必胜》在十月二日披露,共军飞行员在中国近海空域与两架外军隐形战机“硬碰硬”对峙,并以近距离、特技动作与火控锁定“迫使对手离开”。这种叙事具戏剧性,迅速在中国引发热度与猜测究竟是何型号隐形战斗机?然而,真正值得追问的并非型号八卦,而是此类行为与叙事,是否置于既有的中美海空相遇规范框架之内?是否遵循了降低误判、避免升级冲突的宗旨?
规范并非真空美中已有具体框架
现正最夯:金价飙破每盎司4,000美元 BBC:市场不确定性推升黄金避险需求
早在2014年11月,美中就签署了两份关键谅解备忘录,《关于建立重大军事行动相互通报信任措施机制的谅解备忘录》和《关于海空相遇安全行为准则的谅解备忘录》。2015年两国国防部又为两个备忘录新增了“军事危机通报”和“空中相遇安全行为准则”的附件,并同意就其他附件进行磋商,这被普遍视为迄今美中两军在军事互动上最具体的制度安排之一。
2025年初,美中还进一步针对“中美海空相遇安全行为准则”(China-US Rules of Behavior for Safety of Air and Maritime Encounters)执行情况进行讨论改进。这套框架的核心是降低误解误判与碰撞风险,强化互动的可预期性、可通报性与可降温性。用更直白的话来说,当海空兵力在近距离遭遇时,首要目标不是“表演胆识”,而是把风险稳住。
无独有偶,共军军机与美菲澳军机屡次发生近距离接触的危险事件,除了2001年的南海美中军机擦撞事件,近期有2023年5月,1架共军歼-16战机在南海国际空域,以迫近方式对美国1架RC-135侦察机,做出不必要的挑衅行动;2025年2月,2架中国歼-16战机在南海上空向1架澳洲P-8A侦察机释放热焰弹(flares),当时双方距离不到30米;2025年2月共军直升机在黄岩岛附近,逼近1架菲律宾军机,距离仅约3米。
现正最夯:3大法官指宪法法庭组织不合法总统府吁:8大法官集思共谋良策
然而,任何强调“硬碰硬”、“极限逼近”、“火控锁定”的叙事,都应被置于规范之下接受检视,包括是否遵守安全间距与通联程序?是否在升级前采取了必要的识别、警告与距离控制?危机通报与沟通机制是否启动或可被追溯?若缺乏这些程序性讯息的公开与对照,公众就无从判断叙事是否符合规范精神。
极限施压近距离“表演”未必等于优势
在央视报导中,共军以火控雷达“锁定”对方、10–15米级距离的倒飞并航、“桶滚”等特技机动。这些描述纵使符合中国叙事的精神胜利,但从专业风险管理与战术理性来看,问题不少:
首先是战术效益存疑,近距离特技机动对争取发射解算、创造有利攻角或能量优势的价值有限;相反,极近距离带来的碰撞风险与姿态失控风险陡增,这与“安全相遇”的底线相抵触。
其次是电磁隐蔽的代价,主动火控锁定不仅提高升级门槛,也可能暴露自身感测器、火控雷达与电子对抗参数。对一线部队而言,伴飞拦截更重视“识别—监控—警告—距离控制—记录留证”的可追溯流程,而非贸然用最具挑衅意味的电磁手段。
最后是与常模流程不符的风险,各国公开的海空相遇“安全行为”原则,普遍强调可视化识别、频道联络、受控距离、避免危险机动、记录证据。若报导所述完全属实,则共军做法与通行“风险最小化”精神背道而驰;若有夸饰成分,则反映出中国宣传导向优先的问题。
换言之,中国不是要求“克制”,不是鼓励“胆小”,而是鼓励“王伟”式牺牲,以高动态“贴脸”来换取可被媒体渲染的民族主义。
从“机型之争”转回“规范对照”
追问西方隐形战机型号固然吸睛,却容易转移焦点。更具公共价值的提问应是该事件的流程是否吻合中美倡议的安全相遇原则?是否运用了危机通报与沟通机制,以降低误判与擦撞的几率?更应把视线拉回“规范对照”,能迫使叙事回到程序与证据,也有助于区域安全治理的理性讨论。
众所周知,中共对于单一事件的戏剧化叙事,若缺乏程序、距离、通联、电磁管控等关键细节的对照,就凸显无法证明其合规与合理,更可能在讯息竞逐中放大误解与对抗情绪。要避免中国未来在舆论场上不断重演“惊险瞬间—情绪高潮—资讯对立”的循环,外界关注不该是“谁更勇猛”,而是“谁更负责任”,必须认清“王伟”们的胆小鬼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