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晚年这件书法,将“丑拙”发挥到了极点!专家:写死了!世界文化|西方文化|美国文化☀阿波罗新闻网
生活 > 世界文化 > 正文
颜真卿晚年这件书法,将“丑拙”发挥到了极点!专家:写死了!

对于颜真卿这一大书法家,想必是家喻户晓,他被誉为是“楷书四大家”之一,就如今的书法班而言,学颜体的占比最多,可以说是五人学书法当中必有三人是学的颜体。

大家学他的楷书,对他的楷书观点就是端庄规整,但却鲜少有人读懂他晚年书法里的“反常”,就如他的《祭侄文稿》就被誉为是“天下第二行书”,但却鲜少有人能看得懂,除此之外还有这一帖《送刘太冲叙》,这一帖更是打破了人们对他“颜体”的固有认知。

因为此帖既没有他早期《王琳墓志》的那种摇曳生姿,更不似"二王"书法的轻盈秀丽,反而以左细右粗的笔画、夸张外展的撇捺,呈现出一种世人眼中的"丑拙"。

很多人见此第一眼就是说他是老年手抖了,甚至有人讥讽它是"老年痴呆的涂鸦",甚至将其归为"丑书",可若细观其中笔法,便会发现这份"丑"藏着大巧——捺画带着隶书"蚕头"的古朴,转折处用提按替代圆转,方硬中透着刚劲。

这份"拙",实则是颜真卿对书法美学的突破。从唐朝初年开始,书法圈基本都照着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路子来——字要写得轻盈秀丽、规矩雅致,这成了大家默认的“好看标准”。像欧阳询、褚遂良这些有名的书法家,虽然各有各的风格,写的字也确实好,但说到底,还是没跳出晋代人定下的框架,没走出自己的新路子。

可颜真卿不一样,他写《送刘太冲叙》的时候,直接把好几种字体的优点揉到一块儿了:楷书的工整严谨、行书的流畅自然、草书的潇洒奔放,再加上篆书和隶书那种古旧厚重的感觉,五种字体混在一起,居然一点都不乱,反而特别和谐。

难怪米芾会说这幅字“像龙蛇在纸上舞动,看着就让人眼前一亮”,董其昌也夸它“笔法曲折又奇特,和二王的风格完全不同,有自己的妙处”。之所以能得到这么高的评价,就是因为这幅字没被“必须好看”的条条框框绑住——它不只是让人看着舒服的书法作品,更像颜真卿本人的“画像”。

你看那些看着有点粗笨的笔画,其实藏着他做人的刚正不阿;那些看着不太常规、甚至有点“险”的字的结构,也正像他这辈子的经历:虽然经过了很多风浪,却从来没丢过自己的初心。就像当年安史之乱时,他当平原太守,不光拿起纸笔,更组织义军反抗叛军,那种坚决不妥协的劲儿,全藏在这字里了。

颜真卿与刘太冲的交情,始于危难之际——安史之乱爆发时,刘太冲毅然投奔颜真卿麾下,出谋划策攻克魏郡、凤翔,这份生死之交,不是纸上空谈,而是血与火淬炼出的信任。当颜真卿写下"对友人西行的殷切期望"时,墨色里流淌的,是知己间的牵挂,也是共同坚守的家国理想。

有人说颜真卿把楷书写"死"了,可这幅作品恰恰证明,他从未被书法的规矩所困——他以"丑拙"破常规,以赤诚铸风骨,为书法开辟了一条不依附于传统的新路。后世徐渭、傅山的大写意风格,皆能在此找到源头;严羽评价其"笔力雄健,气象浑融",恰是对这份突破最好的注解。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吴莉亚

来源:书画博学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5 by Aboluowang

免翻墙 免翻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