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高僧圆寂后为何会产生舍利子?舍利子是由什么构成的?奇闻趣事|奇闻异事|奇闻轶事|奇文☀阿波罗新闻网
新鲜事 > 奇闻趣事 > 正文
揭秘!高僧圆寂后为何会产生舍利子?舍利子是由什么构成的?

古往今来,人们对于生死总是怀着一种奇异的心绪:既惧怕,又渴望去探究。故事便在这惶惶的心理间传开——在古印度,有一位国君名为净饭王,他的王后在回乡途中产下一子,却在七日后香消玉殒。母亲未能留下抚养的手,却留下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在锦衣玉食中长到二十九岁,终于看破繁华,觉察人世的无常,毅然弃家为僧。他便是后来被世人称颂为佛祖的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一生传道,弟子无数。待他八十岁圆寂,遗体火化,却奇迹般地留下了晶莹的结晶,后世称作“舍利子”。此后,凡有高僧大德圆寂,若火化后骨中生出彩色颗粒,人们便视其为圣迹,顶礼膜拜。于是“舍利子”渐渐被赋予超凡的意义。

然而,名字相近,含义却有不同。“舍利”原自梵语,本为遗骨之意。佛教典籍中早有记载,最初的舍利,只是尸骨残存。后来因为佛陀之名,才逐渐染上神圣色彩。所谓舍利,分骨舍利、发舍利、肉舍利,而世人常说的舍利子,多指火化后呈现的小颗粒。传说佛陀圆寂后,焚骨竟生出八万四千舍利子,弟子们将其分散各地,供世人瞻仰。

“肉舍利”之事,更添神秘。泰国一位高僧圆寂三百余年,肉身却仍端坐如生,每年国王亲自为其剃发。中国自汉唐以来,也有高僧肉身不腐,被后人奉若圣迹。佛教里称此为“灭尽定”——肉体虽灭,精神犹存,似乎在等待新的因缘。

除全身舍利之外,亦有佛牙、佛指骨之类,被供奉在塔中,成为信仰的象征。佛教东传中国,舍利的敬奉便代代延续。

但若换个角度去看,科学家说:人体骨骼主要由钙、磷等元素构成,高温之下会形成结晶,这也可能是舍利子的缘起。有人甚至推测,舍利子乃药物或外来物质的沉淀结果。火葬场工人更直言,他们常见因药物而变色的骨头,却未见过真正的“圣迹”。

于是,问题来了:是信仰让人们看到神圣,还是科学揭开了幻象?——世人各有答案。有人坚持舍利子是修行功德的结晶,有人认为只是自然现象。两者并立,不必互相贬斥。就像居里夫人,既是科学家,也是虔诚信徒。科学与宗教,并非你死我活的对立,而是人类求真与求善的两条道路。

舍利子,无论是神迹还是物质,都承载着人们对于生死、对于超越的寄托。科学家追问真理,信众执守信仰,两者合而为用,或许能让人类的心灵更宽广,思想更丰饶。

在这纷繁的世界里,我们既要有质疑的眼睛,也要有敬畏的心。愿我们在求真的同时,不失去对神圣的尊重;在追随信仰的同时,也能接纳理性的光亮。

祝愿每一位在生命旅途中的人,都能在科学与信仰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安宁与光明。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吴莉亚

来源:大事小事天下事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5 by Aboluowang

免翻墙 免翻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