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建国|反思英特尔公司的战略失误☀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动态 > 正文
金建国|反思英特尔公司的战略失误
作者:

英特尔曾是全球市值最高的芯片公司,但今天台积电已取代了英特尔的龙头老大地位。英特尔不仅早已失去了芯片霸主的地位,而且还面临被收购的境地。英特尔芯片发展史揭示了公司战略的重要性,战略错误,全盘皆输。

英特尔成也芯片败也芯片

1、芯片撑起英特尔。诺伊斯既是英特尔公司的创建者,也是两位芯片发明者的其中一位。1968年诺伊斯与摩尔创办了英特尔。英特尔从一开始把目光投在计算机使用的存储器芯片上。公司成立18个月后,英特尔做出了第一款存储器产品,仅拥有64B容量的3101型静态随机存储器(SRAM)。1981年12月,英特尔推出64K内存的芯片。接着,日本松下的64K芯片凭借低成本和可靠性迅速占有美国市场,使英特尔的64K芯片的价格在一年内就从28美元惨跌至6美元。

英特尔看到了自己开创的市场上被人甩在了后面。在关键时刻,英特尔实施公司战略的转移。安迪·格鲁夫决定英特尔退出内存业务,演绎了《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的哲学,诺伊斯毫不犹豫地予以支持。英特尔把命运押在CPU上。1986年,英特尔关闭了8家工厂中的7家。同时,英特尔投入3亿美元的研发费用,打造80386(简称386)微处理器。386是英特尔第一款32位的服务器CPU,其速度是16位处理器286的3倍。1989年英特尔推出了486处理器。从此,英特尔CPU独占全球市场的鳌头。其芯片在个人电脑和服务器中几乎无处不在。

2、台积电超越英特尔。2023年台积电的收入为693亿美元,超过了英特尔的630亿美元和三星的580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代工厂。英特尔不再是芯片的霸主。台积电能生产全球几乎所有最先进的芯片,还包括很多成熟制程的芯片。台积电在芯片上没有标识,但其芯片都被嵌入诸多的电子产品中。台积电能生产3纳米芯片,已启动了2纳米芯片的新工厂,正在开发1.4纳米的芯片。

英特尔近10年四个公司战略错误

在2010年代,英特尔投入的年度研发预算高达100多亿美元,是台积电支出的四倍。在此期间,全球只有少数几家公司的研发投入能与英特尔匹敌。随着芯片行业进入极紫外光刻(EUV)时代,英特尔似乎已准备好主宰芯片行业。英特尔在 EUV技术的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安迪·格鲁夫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投资了2亿美元。在获得大量投资(尤其是英特尔的投资)后,荷兰的阿斯麦尔成功实现了EUV技术。

然而,英特尔未能适应当时蓬勃发展的人工智能领域所必需的半导体架构的重大转变。尽管英特尔继续保持盈利能力并成为美国最大、最先进的芯片制造商,但它的未来变得越来越不确定。在2021年基辛格重返英特尔之前,英特尔已在半导体制造领域失去了优势。英特尔已经成为一家“失去的十年”的企业,犯下以下四个战略性错误:

第一,错失移动革命犯颠覆性失误。在2000年代后期,当市场开始转向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时,产生了对芯片的新要求。当时英特尔是苹果 iPhone微处理器的首选目标。乔布斯(Steve Jobs)拜访了前英特尔首席执行官保罗·欧德宁(Paul Otellini)。然而,欧德宁无法看到乔布斯的愿景,并拒绝了为最初的iPhone制造微处理器的请求。欧德宁解释为,两家公司无法就价格和知识产权达成一致。

苹果转而寻求与软银集团旗下的半导体设计与软件公司安谋控股公司(ARM)合作。ARM架构专为定制而设计,并将其设计授权给高通和三星等其他公司。这就为智能手机制造商提供了灵活性,可以在单个芯片上组合多种不同的功能,并将数据存储和图像处理等一系列功能打包到一个芯片上,从而有助于降低功耗。因为智能手机的用户希望一次充电就能使用一整天。

此后,ARM芯片完全主导了移动设备业务。iPhone和 iPad运行在名为 A9的芯片上,该芯片基于ARM平台,由苹果提出设计要求,由三星制造。苹果和三星陷入了的专利诉讼后,台积电从2014年开始为iPhone生产芯片。苹果已成为台积电最大客户,占其销售额的25%以上。

移动革命让英特尔落后于时代,欧德宁在2013年退休前透露了当初决策的原因。他说:“没有人知道iPhone会做什么……归根结底,他们感兴趣的是一个芯片,他们想支付一定的价格,而不是多出一分钱,而且这个价格低于我们的预测成本。我看不出来。……事后看来,预测的成本是错误的,数量是任何人想象的100倍。”如此一个错误的预测,反映了决策者为公司制定的战略失败。

第二,无晶圆厂模式导致英特尔衰落。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率先提出了无晶圆厂商业模式,这是半导体行业的范式转变。这种模式允许公司外包制造并专注于芯片设计。台积电和其他代工厂在这种模式下表现出色,企业专注生产可以聚焦每一个新工艺技术节点,每个节点做到极致,凸显出其制造技术的先进性。仅在封装阶段,台积电拥有3000项专利技术确保其芯片的先进性。相反,英特尔坚持采用集成设备制造商(IDM)模式,将芯片研发和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各阶段整合在一起。这种模式在过去可行,但芯片的纳米级越小后,专业化的高精度使一体化企业无暇顾及。英特尔芯片生产落后于台积电是必然的。英特尔的失误在没有及时发现代工厂的优势。

第三,与人工智能擦肩而过坐失良机。2010年代初,英特尔为个人电脑提供CPU的主要市场已进入停滞期。与狂热的游戏玩家不同,大多数人不再急于在新机型发布时升级他们的电脑,也很少有人关注电脑内部的处理器类型。英特尔的另一个重要市场是用于数据中心服务器的CPU。随着亚马逊网络服务、微软Azure和谷歌云等公司扩展其庞大的数据中心网络,这个市场在2010年代经历了爆炸式增长。这些数据中心为“云”提供动力,许多在线数据处理都发生在云中。这些数据中心布满了英特尔芯片。

然而,就在英特尔在数据中心市场确立主导地位时,一种新的计算趋势出现了,即人工智能(AI)。AI任务对英特尔的CPU来说是一个挑战。CPU被要求设计为多功能、通用的主力,充当计算机和数据中心的“大脑”。然而,英特尔的CPU并不适合 AI的特定需求。2010年代初,英伟达听到斯坦福大学的博士生利用英伟达的图形处理单元(GPU)进行图形处理以外用途的传闻。虽然CPU非常灵活且按顺序处理计算,但GPU是为并行处理而设计的,这种并行处理形式除了游戏之外还能应用在AI系统的高效训练中。

2010年代见证了一场AI革命,计算密集型任务的并行处理需求激增。英伟达凭借其先进的GPU技术,成为AI应用的首选。英伟达在该领域的早期进入和主导地位对英特尔以CPU为中心的战略构成了挑战。英伟达设计的芯片交给台积电制造,台积电专注于推进先进制造技术,同时降低成本。而英特尔的领导层不得不将注意力分散在芯片设计和制造的两端,最终导致设计领域来自英伟达的挑战,制造领域来自台积电的挑战,而英特尔既丧失了设计的优势,也丧失了制造的优势。

第四,延迟推出7纳米和10纳米芯片。英特尔有一个绰号,叫“滴答式开发”(tick-tock development)模式。每个“tick”(制造工艺改进)都与“tock”(一种更高效的芯片设计)相结合,这一模式曾应用于“酷睿”芯片,并保持了30年。但英特尔花了很长时间去提高 Broadwell(tick)和 Skylake(tock)处理器使用的14纳米制造工艺的产量,特别是 Broadwell的推出和上市时间极其漫长。英特尔的延误错过了7纳米芯片推向市场的时机。

在英特尔放慢步伐的时候,被其竞争对手超威半导体公司(AMD)占据了优势。AMD是一家“无晶圆厂”芯片设计商。它在加利福尼亚州设计芯片,并由台积电或格罗方德制造。台积电在10纳米或7纳米工艺上没有遇到同样的问题,这意味着AMD芯片的竞争力优于英特尔的芯片,尤其是在某些任务方面。

过去AMD在服务器CPU领域几乎没有市场份额,但现在开始抢占英特尔在该领域的业务。今年上半年英特尔在服务器CPU领域的份额为75.6%,2017年英特尔在该市场占据了99%的份额。

反思英特尔公司战略的失败

英特尔的四个公司战略错误完全归属决策层的决策失误。公司战略可以被描述为组织的目标。公司战略是制定组织目标、目的和为实现这些目标、目的所必需的政策或计划的方式。公司战略可以被看作是组织内部资源管理以及组织与外部,诸如与顾客、供应商、竞争者以及组织所处的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联系过程。公司战略取决于决策者。

当移动革命到来的时候,英特尔决策者没有把移动革命和AI视为下一个企业对标方向。当无晶圆厂模式出现的时候,英特尔继续守住昔日的成功模式,没有意识到经济全球化时代的跨国界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分工有利于提高效率和质量。芯片是全球化的产物,把芯片生产的各阶段分布在全球生产远比一家公司独自生产强。当芯片朝纳米级发展的时候,英特尔昔日的“滴答式开发”模式已经落后了,英特尔对时代变化的反应太慢了。

为什么英特尔决策者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对新事物没有感觉?难道他们不懂公司战略吗?他们肯定自以为在把握公司战略的方向,决策者所处的环境下都认为自己的决策是正确的。但事后的实践证明他们大错特错。追究决策者决策失误的原因是他们的认知存在极大的缺陷。难道他们的专业知识不够吗?他们并不缺乏教科书上的专业知识和企业经营的实践经验,但他们不具备对重大事件敏感度的直觉,即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所讲的隐性知识。

波兰尼指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可以通过教科书和参考资料等获得、隐性知识是存在个人脑子里说不明道不清的直觉,被描述为第六感。公司的高管需要具备显性知识,但更需要具备隐性知识。企业家的隐性知识决定企业的决策方向,方向失误,必然导致企业走向衰落。无数成功的企业家的起点就是凭直觉引导他们去执着追求,其实他们在事业开创之初也讲不清楚为什么要这样选择,原因在于已经存在的显性知识不足以解释直觉。

英特尔成功之初与诺伊斯、摩尔和格鲁夫等人的直觉密切相关,当他们发明芯片和提出“摩尔定律”时,并没有理性地预见到芯片在今天的意义。英特尔的失败在于英特尔继任总裁们的直觉出了大问题。格罗夫离开英特尔后,该公司未能做出大胆、冒险的大赌注。英特尔被已有的成就捆住了手脚,不愿意冒尝试新事物而失去利润的风险。欧德宁错失与苹果合作的原因是眼睛只盯住成本,诺伊斯在向市场推出芯片的时候,眼睛盯住了未来,尽管诺伊斯的未来也不过是直觉。赌对了直觉,企业大获全胜,赌劲就是企业家的冒险精神。

2024年12月,英特尔公司(Intel)首席执行官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离职。2025年3月,英特尔任命陈立武(Lip-Bu Tan)为新任首席执行官,希望他来帮助这家陷入困境的半导体公司扭转局面。在特朗普的干预下表示,美国政府持有入股英特尔公司近10%的股份。9月份,英伟达将投资50亿美元购买英特尔的股票,这是英特尔为扭转颓势所做的最新努力。

作者是中国上海时事评论员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李广松

来源:议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5 by Aboluowang

免翻墙 免翻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