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义乌,当年谁要是提起周晓光,几乎人人竖大拇指。
她从地摊小贩起步,一路打拼到女首富,身价一度高达800亿。
可惜,辉煌没维持多久,因为盲目崇拜许家印,她把自己辛苦建立的商业帝国砸在了房地产上,最后欠下469亿,成了人人议论的“首负”。
如今,年过六旬的她已退到公众视线之外,偶尔的消息也大多和“债务重整”挂钩。
曾经的传奇女首富,如今要靠“破产信托”来和债权人周旋,人生的大起大落,实在让人唏嘘。
一、寒门出身,挑担走天下
1962年,周晓光出生在浙江诸暨的一个小村子。
家里穷得叮当响,父母靠种地和做些小买卖养活一大家子孩子。作为长女,她从小就得帮着操持家务,挑水、割草、喂鸡,什么都干。
她的童年记忆里,春天最难熬。粮食吃光了,新稻谷还没成熟,家里常常揭不开锅。
没鞋穿是常事,她只能自己编草鞋,冬天赤脚踩雪,把脚底磨得又红又肿。
初中毕业后,她因为成绩不错,去义乌借读高中。
但没多久,她就放弃了继续上学,揣着20块钱去了义乌闯荡。那时她年仅16岁。
摆地摊是她的第一桶金。小小的摊位上摆着绣花小饰品,她一边吆喝,一边和母亲、舅舅一起走南闯北,跑遍大半个中国。
为了卖货,她常常睡在火车过道、行李架,甚至地板上。
吃的是烂苹果,住的是最便宜的小旅馆。可就是凭着这股子拼劲,她渐渐摸清了各地的消费习惯,也积攒下人生的第一笔本钱。
到80年代中期,她已经跑过东北、广西、上海等地。
虽然屡屡被骗、被抢,但她硬是凭着不服输的劲头,攒下了两万元。在当时,成为“万元户”简直是村里最体面的身份。
二、夫妻合伙,开厂闯天下
1985年,周晓光嫁给了同样在做小生意的虞云新。
婚后,两个人在义乌小商品市场租了摊位,一个跑广东进货,一个守摊卖货,配合得天衣无缝。
夫妻俩没打算小打小闹一辈子。
进货时经常被供货商卡脖子,他们一商量,干脆自己开厂。于是1995年,他们拿出全部700万积蓄,建了“新光饰品厂”。
周晓光懂市场,她清楚饰品靠的就是“款式新”。
她要求设计师每天都得推出上百款新产品,还花重金上马第一条电镀自动线,连废水处理都做到环保合规。
这在当时,绝对是超前的做法。
很快,新光饰品就从200人的小厂,发展成800人的大厂,成了中国饰品行业的领头羊。
到2000年前后,周晓光带着产品参加香港展会,第一次参展虽然惨败,但她没有气馁,反而看清了差距。
第二年,她直接带上数百万元的新品再次登场,一炮打响,拿下百万美元大单,还和施华洛世奇合作。
那一刻,她被外界称作“中国饰品女王”。
她也确实争气。靠饰品,她撑起了一个年营收超百亿的集团,把“义乌小饰品”卖到全球,连央视都做过报道。
她的创业故事,后来还被改编成热播剧《鸡毛飞上天》。
三、风光无限,却误入地产
到了2004年,饰品事业已经做到行业天花板。
就在这时,周晓光注意到房地产的火爆。彼时的许家印,靠着高周转、高负债的模式,风光无限,成了商界“标杆”。
周晓光被深深吸引,觉得房地产才是最赚钱的行业。
于是,她把饰品交给儿子打理,自己则全身心扑向地产投资。丈夫虞云新操盘地产,她负责扩张融资。
为了更好掌握资本运作,她还去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CEO班,去哈佛、清华进修。学历背景一补,胆子更大。
2008年金融危机时,她逆势收购企业,随后在义乌、杭州、上海大举拿地,建酒店、盖写字楼、搞商业综合体。
义乌世贸中心、香格里拉大酒店,都是她砸重金打造的项目。
然而,这些大项目背后都需要巨额资金。她开始靠发债输血,借新还旧。
到2016年,新光集团通过借壳上市,正式更名“新光圆成”,总资产高达800亿,周晓光夫妇身价飙升至330亿。
她成为浙江女首富,在胡润榜上力压比亚迪王传福、SOHO潘石屹。
那一年,她长子婚礼,马云、王健林都来捧场,星光熠熠。周晓光站在人生顶峰。
四、盛极而衰,债务压垮帝国
但盛景背后早已暗藏危机。义乌的豪宅卖不动,项目资金回不来,她只能不断发债续命。
2011到2018年间,新光集团发行了170亿债券,大多数都是借新债还旧债。
2018年,危机彻底爆发。新光控股的债券接连违约,短期融资券兑付失败。
到2019年,15只债券里有12只违约,申报债权多达500多亿。
周晓光夫妇名下的豪车、别墅被查封拍卖,他们也成了“老赖”。
曾经的浙江首富,在短短三年间坠落谷底。那场轰轰烈烈的地产梦,最后只留下烂尾楼和无尽的债务。
五、现实反转,如今的她
2024年,新光控股实质合并重整计划获批。
债权人通过“破产服务信托”清偿,重庆信托设立了规模超500亿的计划,普通债权确认217亿。
听上去数字庞大,但实质上,对债权人来说能拿回的钱依然有限。
至于周晓光,她早已不复昔日风光。曾经在胡润富豪榜风光无限,如今却频繁出现在法院公告里。
母亲曾感叹过:“她走得太快,想做得太大。”这句话,像是对她一生最残酷的注脚。
六、从“鸡毛飞上天”到“一地鸡毛”
周晓光的前半生,是一部堪比爽文的逆袭剧本:寒门出身、挑担走天下,靠勤奋和眼光白手起家,把一个地摊生意做到全球龙头。
可后半生,却像是一记警钟:盲目跟风、赌上全部家底,跨入陌生领域,最终亲手毁掉了自己的商业帝国。
有人说她败给了房地产,也有人说她败给了自己。
或许真正的原因,是她没认清:饰品和地产完全不是一回事。
前者是“小生意”靠勤奋,后者是“资本局”靠体系。她的勇气成就了传奇,也把她推向了深渊。
如今,六十多岁的她,曾经的财富、荣耀、掌声都成了过眼云烟。
唯一留下的,可能是那段被改编进电视剧里的奋斗往事。
鸡毛很轻,可以随风飞上天,但最终,还是要落回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