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的月光刚爬上屋檐,老街坊们已开始张罗供桌。
案头摆着的不仅是时令鲜果,更藏着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福气密码”。
老话里说“中秋供6果,福财家中坐”,这六样水果的讲究,可比月饼馅儿还丰富。
中秋祭月的习俗最早可追溯到周代,
那时人们将月亮奉为“太阴星君”,用瓜果献祭祈求五谷丰登。
到了唐代,中秋正式成为法定节日,供果的种类也多了起来。
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人家“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石榴等,红烛高燃,
全家拜月”,这六样水果的雏形便在此间成型。
明清时,供果的讲究更细。
北京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俗谚,女子拜月时偏爱摆石榴、柿子,因石榴多籽象征“多子多福”,柿子红彤彤似“事事如意”。
而在江南,渔民们会供奉柚子,因“柚”与“佑”谐音,祈求月神保佑出海平安。
这些习俗随人口迁徙流传至全国,逐渐形成了如今“六果”的通用版本。
苹果
苹果的“苹”与“平”同音,自古便是平安的象征。老辈人说“供个红苹果,家人保平安”,现代人更爱它圆润的形状——像极了团圆时挤在一起的笑脸。
山东烟台的果农至今保留着中秋前摘“平安果”的习俗,专挑果面光滑、色泽均匀的,说是“这样的苹果,月神看了才欢喜”。
柚子
柚子堪称中秋供果里的“C位”。它金黄的外皮像满月,果肉瓣瓣紧抱如家人。
广东潮汕地区有“剥柚祈福”的仪式:长辈带着孩子一起剥柚子,边剥边念“柚子开,福气来”,最后把柚皮做成灯笼,寓意“驱邪迎祥”。
更妙的是“柚”与“佑”“有”谐音,供柚子等于向月神讨“保佑子孙”“年年有余”的好彩头。
石榴
石榴是六果里的“人气王”。掰开它,密密麻麻的籽粒让人想起“儿孙绕膝”的场景。
山西解州的婚俗中,新娘进门要捧着石榴跨火盆,寓意“早生贵子”。
中秋供石榴,既是感恩月神赐予丰收,也是暗戳戳催生——老人们常说“供个石榴,来年抱孙”。
柿子
柿子红得喜庆,名字更妙:“柿”与“事”同音,供柿子等于把“事事如意”摆在了明处。
陕西富平的柿农会特意留些柿子挂在枝头,中秋夜摘下供月,说是“月神尝过的柿子,甜到心里”。
现代人则爱它软糯的口感,供完还能做成柿饼,把福气“锁”住。
葡萄
葡萄一串串,像极了挂满枝头的财富。
新疆吐鲁番的果农供葡萄时,会特意选紫得发黑的品种,说是“紫气东来,财源滚滚”。
更有趣的是,葡萄的“葡”与“福”谐音(部分方言),供葡萄等于把“福气”串成了串。
桃子
桃子在神话里是“寿星公”的标配,中秋供桃,既是敬老,也是祈愿家人健康。
河北深州的桃农会挑“九宝桃”供月,这种桃个头大、甜度高,老人们说“供个桃,活到九十九”。
如今,年轻人虽不再严格遵循供果仪式,但六果的寓意早已融入日常。
公司发中秋福利,苹果和柚子必是标配;
朋友送礼,柿子造型的摆件比真柿子更受欢迎;就连奶茶店都推出“六果茶”,把石榴汁、葡萄肉混在一起,说是“喝出福气”。
更有趣的是地域差异。
在福建,供果里会加龙眼,因“龙”代表吉祥;在四川,人们偏爱供柑橘,因“橘”与“吉”谐音。
但无论怎么变,六果的核心始终是“团圆”与“感恩”,
感谢自然的馈赠,珍惜家人的陪伴。
老辈人供果时,还有许多讲究:供桌要摆在院中正东,因“紫气东来”;
供果需单数(如5个苹果、3串葡萄),寓意“阳数吉祥”;
供完的水果要分给家人吃,说是“吃了月神赐的福,一年都顺当”。
如今,这些细节渐渐淡去,但六果的“福气密码”仍在。
中秋将至,不妨买上六样水果,和家人一起摆个供桌,
月光洒在供桌上,六果泛着温润的光。它们不只是水果,更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浪漫:
用最朴素的方式,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