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示意图。(Shutterstock)
中国社交平台“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创作者正面临日益增多的隐性规则与不确定性。近期,一名作者在文章中披露自己多次遭遇平台审查,并将这套机制概括为“红线、黄线、灰线”三级。受访者表示,长期以来,网文创作者与普通网民始终处于无形监控之下。
据中国数字时代(China Digital Times)网站最新披露的文章《微信公众号文章敏感词审查的经验谈》显示,审查主要分为三个层级。红线级涉及国家敏感政策、暴力、宗教民族等议题,一旦触碰,文章将被直接封禁;黄线级允许文章发表,但会限制广告投放;灰线级则往往因读者投诉被触发,平台倾向于顺从投诉方情绪,最终可能删文,且作者几乎没有申诉渠道。
9月30日,网络作家赵先生向大.纪.元;记者表示,这种分级机制“看似清晰,实则模糊不透明”:“创作者既无法了解具体的触碰点,也得不到官方解释,只能在反复试探中写作。”他认为,表面上是平台在操作,实际上是中共官方将审查责任外包给企业,迫使每个作者在不确定性中自我约束。
不少网络作者亦有类似感受。一名新媒体写作者邵康在社交平台留言:“写公众号就像踩地雷,你永远不知道哪里埋着敏感词。”
上述文章还表示,平台的判定大多依赖敏感词库的自动筛查,缺乏语境判断,导致“宁可错杀一千”的情况时常发生。创作者往往无法得知违规原因,只能凭经验不断修改。文章作者说:“很多时候,文章被删掉,自己都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河北一名网络技术员陈昊(化名)告诉记者,这种“词库式”审查逻辑非常粗糙:“系统不会理解上下文,只要命中库里的词,就会触发警报。人工复核有限,许多无害内容也会被误杀。”
中共的网络审查体系有深厚的历史背景。自上世纪末互联网普及以来,当局逐步构建多层级监控,从“防火长城”(GFW)到社交媒体的自动过滤,形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审查网络之一。近年来,随着舆论环境趋紧,官方要求平台承担更多“内容审核责任”,微信公众号作为庞大的自媒体平台,自然成为监管重点。
安徽一名学者指出,中共当局的逻辑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为“确保政权安全”:“这不是某个平台的选择,而是体制环境下的必然。企业为了避免风险,往往宁愿过度审查。所谓网络安全已被上升到政权安全。”
相关研究亦揭示了中共这套审查方式的规模。据知情人士透露,各大平台内部维护着庞大的敏感词库,部分词条多达数万,涵盖政治、历史、宗教及社会事件,并会在重大会议或突发事件前后快速更新。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公民实验室(Citizen Lab)在研究报告中曾指出,微信等平台普遍使用动态更新的词库,并在政治敏感时段加强封锁。例如中共十九大召开前夕,涉及领导人和会议议题的词汇一度大面积被屏蔽。
自2011年以来,也持续整理并公布被封锁词语,形成“敏感词库”档案。其数据显示,新增屏蔽词多集中于群体事件、社会运动、维权个案以及对体制的批评,且在重大政治节点前后呈爆发式增加。
许多普通用户也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浙江一位网民表示:“我只是转发了一条外媒报导的链接,第二天账号就被封了,没有理由,也没有申诉机会。”
山 东 网 民 张先生则在朋友圈抱怨:“发了几句牢骚就被系统屏蔽,朋友们完全看不到。我才知道原来朋友圈也会被审核。”
一名技术员补充说:“平台一方面依靠关键词匹配,另一方面也用算法对用户行为进行分级。一旦被系统标记为高风险,即便是普通语句,也可能触发封禁。”
在这种氛围下,许多用户逐渐形成自我审查,不敢随意评论社会议题。长期研究互联网动态的四川作家毕先生表示:“在大多数国家,平台审核通常以公共安全和法律为核心,而在中国,更多出于政治稳定的考量。许多网民明白这一点,因此选择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