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出入管制引来权力寻租 清华师生借机牟利科教频道|科教兴国|教育新闻☀阿波罗新闻网
新闻 > 科教 > 正文
校园出入管制引来权力寻租 清华师生借机牟利
作者:

2022年11月27日,北京清华大学校门前的场景。(Noel Celis/AFP via Getty Images)

北京清华大学自从新冠疫情期间实施封锁管控后,至今仍保持对出入校园的严格管控措施,结果成为了权力寻租的台阶。该校有教职员工和学生借机与社会上的无证导游勾结,组织游客入校参观,成为了另类“黄牛”。

本周日(9月28日),北京清华大学发布通报称,有多名校内人员与校外“黑导”(指无照导游)勾结,违规报备后组织团队入校参观并从中牟利。参与这类违规活动的人员包括教职工及学生,涉案人数多、金额大。其中,涉案的教职员工已被公安机关行政拘留,而涉案学生受到处分。

根据这份通报,有教职工因违规报备组织团队入校参观,不仅被行政拘留10日,还被校方解聘;另一名教职工在网上发布招揽游客信息,由其家属利用校内有证车辆搭载游客入校并牟利,其本人及家属均被公安机关行政拘留7日,“后续校方将依规依纪处理”。

此外,还有清华大学的学生接受他人请托,为10余名校外人员报备入校并牟利。这名学生受到了学校的警告处分,并被取消奖学金、荣誉称号、免试推荐研究生等的申请资格。

事实上,在发生新冠疫情之前,全国各地的高等学府基本都没有限制外人入校,通常来访者只需在门卫处简单进行登记即可进入校园参观。新冠疫情爆发后,所有校园都采取了封控措施。哪怕在疫情消退后,不少大学仍然继续对出入校园进行严格管控,包括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知名学府,至今仍然维持进校须先提前上网预约进行报备等规定。然而,这种额外的严格管控在给校方减轻安全管理压力的同时,也为权力寻租提供了新的契机。

今年7月25日,清华大学校方曾发布一份题为“进一步加强校园治安秩序管理”的通知,声称,为了“营造安全有序的校园环境”,校方决定进一步加强人员及车辆入校管理。

在校方公布的一系列管理规定中,就包括了“严禁为无关人员报备入校,严禁为他人有偿报备入校”等条目。

但不少中国网民认为,校方的这些措施都是“防君子不防小人”,真正的犯罪分子无需经由校门也能入校作案,反而是那些单纯想参观一下大学校园的普通民众被拒之门外。

2025年7月在社交平台知乎上,有网民发帖提问:如何看待中国的大学校园现在不让随便进的问题?一位自称同济大学在校学生的“逐梦人​​”评论道:疫情已经结束了,这种疫情留下来的产物还在,是很不合理的,阐述了支持校园取消门禁的几个理由:

其一,大学本质上属于公共资源,它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纳税人的支持。

其二,现在的门禁系统在实际运行中效率不高,导致学生出入校园时排队拥堵,学校又不得不增派保安人员,造成了资源浪费。

其三,虽然校外人员进入可能引发偷窃、纠纷或其它管理问题,但这类事件本身就是小概率情况,不能因为极个别案例就否定整个社会的公信力。而且校方完全可以通过登记制度及监控技术来管控风险,无需“一刀切”封闭管理。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时方

来源:!!:电视台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5 by Aboluowang

免翻墙 免翻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