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做官有担当 深得民心中国历史真相|史海钩沉☀阿波罗新闻网
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他们做官有担当 深得民心——天下奇谭(360)
作者:

在中国古代王朝,官员的选拔经历了从以血缘和功勋为基础的世袭制、军功授爵制,到以推荐考察、以德行和才能为主要标准的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再到最公平的科举制等几个阶段。

这些被选拔的官员很多都重视自己的德行,遵循儒家道德准则,在主政一方时有担当、有责任,为帝国的运作兢兢业业。

中国史籍中对他们以“循吏”、“良吏”、“廉吏”称之。

清代梁恭辰撰写的《劝戒录》中记述了不少这样的官员,今天就说说两位有担当的官员的故事。

县令张开云有胆有识   离任时百姓不舍后人得福报

张开云先生,字霁光,号晴湖,是直隶南皮县(今河北南皮县)人。

清朝嘉庆丁卯年(1807),张开云以举人的身份在湖北省城候补职缺。

当时正逢安陆县大旱,粮食短缺,甚至出现了饥荒,数千名百姓闯入县衙,要求县令带头求雨。

老百姓不仅让其赤脚行走在烈日下,还在到祭坛行礼时,用柳条鞭打县令,以发泄不满。

可以说是民怨沸腾,骚乱不止,恐怕不久后会酿成大的事端。

县令请求巡抚派人来接替自己。

巡抚认为只有有胆有识、能够担当大事之人,才能妥善解决安陆县的问题,而张开云就是这样的人,于是便委派其去代理县令。

与张开云交好的同僚都劝他拒绝,担心去了恐遭不测。

但张开云毅然接受委派,并说:“越是遇到盘根错节的树木,越能显示出器具的锋利。

如果稍稍遇到险阻就推卸责任,那天下之事要依靠谁去做呢?”张开云遂连夜启程前往安陆县。

抵达后亲自向老百姓陈述大义,晓谕后果,并惩戒了带头的几个人,同时表示将竭力解决饥荒问题,老百姓们都很服气。

在调查后,张开云将地方灾荒情况上报给巡抚,并请求下拨钱粮赈济百姓。

巡抚因为前任县令之前上报的都是丰年(这也是百姓为何怨恨极慎的原因),因此不好立即批准,张开云上报了三次,三次都被驳回。

张开云不忍百姓挨饿,不忍看到他们饿死,便全力发动当地富户捐粮,自己还率先捐出八百石粮食,并开设粥厂,救济灾民,帮助老百姓度过难关。

当年秋天,安陆县粮食大丰收,老百姓都很高兴,也对张开云心怀感激之情。

张开云在任期间,几个月时间就处理完了前任堆积如山的案件,而且处罚公正。

由于一心忙于公务,县衙时常有断炊的忧虑,但张开云并不在意。

老百姓听说后,感念他的活命之恩,争先恐后送来粮食和柴火。

还有应城县的乡绅,将三百两银子委托他人送到县衙。

后来,在张开云离任时,老百姓十分不舍,用哭声相送。

即便那些被其惩罚之人,也在路边焚香,磕头送别。

在他治下的所有地方,老百姓都为他设立长生牌位。

做官做到了这个程度,真的可以作为官员的糢范和表率了。

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何他的儿子张扩廷能够继承家业,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而后代子孙中科举中第的也连绵不绝。

知府杨九畹秉公办案   离任时百姓夹道相送

杨九畹先生,字余田,清朝嘉庆二十四年(1819)己卯科榜眼。

其为官清正。

在任甘肃庆阳府知府时,曾会同各部门官员审理一桩大案。

原来,甘肃静宁县老百姓,对县衙里的胥吏和衙役十分不满,觉得他们处事不公,双方产生了纠纷并对簿公堂。

在审理时,各部门官员认为此案已经被告到京城,因此有所顾忌,想要袒护胥吏和衙役,但杨九畹坚持不能这样做,应秉公处理。

在认真搜集证据、仔细审理后,杨知府惩办了胥吏和衙役,民怨得到了纾解,地方上长期以来累积的弊端也被清理。

后来,杨知府离任前往京城,途经静宁县时,当地百姓夹道相送,甚至拉住他的车辕依依不舍。

杨知府于是留下了一首诗以示安慰。

诗中有这样的诗句:

“从来为政切民艰,幻迹浮名一例删。

曾笑王乔仙去后,空留凫舄(xi4)在人间。

漫云折狱信持平,敢徇私情负尔氓。

留出本来真面目,不须更写铁铮铮。”

他以此来表明自己的心迹。

结语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像张开云、杨九畹这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勇于承担责任的官员实在是数不胜数,而他们才是历朝历代存亡的中流砥柱,才是书写中国历史的主流。

(人民报首发)△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时方

来源:人民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5 by Aboluowang

免翻墙 免翻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