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冬天,纽约作家理查德·耶茨结束了自己失败的婚姻。
颓废的他把自己锁在地下室里,用烈酒麻痹心灵,可往日的幸福与痛苦仍在脑海里挥散不去。
于是,耶茨诉之笔端,写成小说《革命之路》。
停笔那天,手稿上浸满了泪水和酒渍,他的口袋里也只剩下一瓶威士忌的酒钱。
书甫一出版,就入围了美国国家图书奖,耶茨本以为可以借版税改善生活。
可惜,这本书短暂热销后便无人问津,沉寂了数十年。
直到2008年,由“小李子”主演的同名电影大火,原著小说才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
不少读者感叹:
原著小说对婚姻的刻画比电影还好。
我深以为然,耶茨在小说中深入剖析了婚姻中的三大潜规则。
愿你早看懂,早受益。
文艺青年弗兰克刚刚从名牌大学毕业。
他推掉大公司递来的橄榄枝,一心沉浸在文学创作中。
某天晚上,一位朋友硬拉着弗兰克去参加舞会。
他不喜欢这类嘈杂的场合,却碍于朋友的面子没有离开。
正当弗兰克百无聊赖之际,他的目光穿过拥挤的人群,定格在闪闪发光的爱波身上。
或许世界上真有心灵感应,爱波也在此时看见了帅气的弗兰克。
四目相接之际,两人擦出了火花。
接着,你一言我一语,两人一见如故。
他们都讨厌平庸的生活,向往诗和远方。
弗兰克讲起自己在文艺之都巴黎的趣事,爱波被眼前这个幽默洒脱的男人深深吸引。
不久后,他们跨入婚姻的殿堂,有了爱的结晶。
两个孩子嗷嗷待哺,夫妻俩的文艺梦只好暂停。
弗兰克去了一家事务繁忙的大公司,爱波也不得不成为家庭主妇。
好在妥协换来了金钱,他们搬进一个名为“革命路”的街区,过上了安逸的生活。
每次社区聚会,这对气质出众的夫妻都理所当然地成为焦点。
可时间一长,爱波不再满足于邻居们的那点赞叹。
她认定自己的表演才华被锅碗瓢盆埋没了,也嫌弃丈夫没了当年的意气风发。
而弗兰克呢,白天困在乏味的格子间里,下班后便当起甩手掌柜。
他总抱怨妻子啰啰嗦嗦,连妻子使用吸尘器的声音,也刺耳得令他发疯。
昔日的灵魂伴侣,如今甚至懒得谈心拥抱。
直到有一天,爱波争取到一个话剧主演的机会,死水般的生活才算起了波澜。
没想到演出时,爱波的表演矫揉造作,台下的观众无不感到尴尬。
回家路上,弗兰克尝试安慰妻子,可爱波始终一言不发。
自讨没趣的弗兰克怒吼道:
这是你自己演技的问题,怪不得别人!
爱波顺势将自己长期积压的愤怒一吐为快:
那你呢?连追求梦想的勇气都没有!
两人这才惊醒过来,他们和邻居一样都是普通人。
最终,弗兰克的拳头重重砸在车玻璃上,夫妻俩的第一次争吵结束了。
很认同网上的一句话:
为爱去死并不难,难的是每天早上都对同一个人说“早安”。
滤镜总会消失,激情终将褪去,再契合的灵魂,也必须经营好柴米油盐。
接受彼此的平庸,才能让爱情在婚姻现实中落地。
第二天,生活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但一道裂痕横亘在两人之间,谁也无法装作视而不见。
为了挽救这段来之不易的婚姻,爱波思忖再三,主动向丈夫道歉。
她愿意放弃自己的表演梦,全心全意地照顾好丈夫和孩子。
弗兰克嘴上应付着,到了公司后,心里依旧苦闷。
妻子昨晚的话当真戳痛了他。
偏偏在这个时候,新来的女同事频繁向弗兰克暗送秋波。
他正想逃避自己与妻子之间的问题,索性答应与女同事共进晚餐。
饭桌上,弗兰克谈笑风生,逗得女同事哈哈大笑。
他从女同事身上找回了久违的自信与激情,自然而然地出轨了。
某天,弗兰克和情人约会到深夜才回家。
他推开门,屋里烛光摇曳,妻子领着孩子们唱起了生日歌。
眼前这一幕,让弗兰克内心十分懊悔。
接着,妻子兴奋地拿出弗兰克在巴黎的照片,提议全家搬去巴黎。
在那里,他们一定可以重拾年轻时的激情。
爱波描绘的蓝图,令弗兰克十分向往。
于是,他们兴致冲冲地准备起来。
爱波开始办理护照,收拾行李,带着孩子们一起学法语。
弗兰克在公司里难掩兴奋,逢人就说起自家的“巴黎计划”。
周围的人都觉得这对夫妇有些异想天开。
夫妻俩却暗自庆幸:终于可以借此机会,摆脱这些俗人了。
正当他们准备出发时,老板承诺给弗兰克升职加薪:
一个男人一生中仅有几次机会,如果他不牢牢抓住,以后一定会后悔自己一事无成。
弗兰克猛然从“巴黎梦”中惊醒,自己其实并没有文学才华。
所谓的理想只是空中楼阁,而眼下的晋升机会却是实实在在的。
他自作主张地答应老板,再劝说妻子看清现实。
可爱波一心想靠“诗和远方”来挽救平庸的婚姻生活,她愤怒地指责弗兰克背叛了自己。
依恋心理学中有个困境叫“单向激活”:
亲密关系必须是“我呼唤,你回应”,如果一直是单方面使劲,那么发出信号的一方就会焦虑、愤怒,乃至绝望。
婚姻的旅途很漫长,倘若目的地都不再一致,夫妻二人必然渐行渐远。
及时沟通,统一愿景,好的婚姻一定是合作共赢的。
“巴黎梦”破灭之后,家里的气氛重新窒息起来。
一天,爱波发现自己怀孕了。
这本是个喜讯,此时却显得格外沉重,夫妻俩各有各的心思。
又过了几天,弗兰克在洗漱时,意外发现爱波藏匿的流产器具。
他顿时怒火中烧,跑去质问妻子:
我为这个家付出了一切!你凭什么打掉我的孩子?
弗兰克仿佛站稳了道德高地,他越讲越憋屈:
如果你那么憎恨我,当初又何必嫁给我?
面对汹涌的指责,爱波只是一味沉默。
弗兰克一拳打在棉花上,他情愿爱波和自己大吵大闹。
心中的怒火无处发泄,他狂暴地抡起椅子摔在地上。
这时,邻居吉文斯一家前来拜访,弗兰克暂时消停了。
众人喝茶、吃点心,仿佛一切都岁月静好。
谈到“巴黎计划”时,吉文斯家的儿子约翰犀利地指出:
弗兰克在用养家糊口掩饰自己的平庸与懦弱,而爱波则用幻想逃避现实。
吉文斯一家走后,弗兰克不仅没有反思,反倒继续喋喋不休地诉说自己对这个家的付出。
这种自我辩护耗尽了爱波的耐心,她冲出家门,彻夜未归。
第二天早上,弗兰克被熟悉的早餐味道唤醒。
妻子又和以前一样系着围裙在灶台前忙碌。
但弗兰克只觉得家里寂静得可怕,心里十分不安。
等他出门上班后,爱波掏出那套流产器具,准备打掉腹中的孩子。
不幸的是,她操作失误,导致自己失血过多。
等弗兰克赶到医院时,爱波早已成为一具冰冷的尸体。
谁曾想,夫妻俩的激烈争吵,居然是以这种方式结尾。
其实,比吵架还可怕的,是根本不会吵架。
弗兰克沉浸在“家庭牺牲者”的角色里,一味宣泄自己的情绪;爱波则用冷暴力回应,拒绝沟通。
这种恶性循环会让双方的怨念一直发酵,等到一方忍无可忍时,关系也就结束了。
所谓“会吵架”,不是避免冲突,而是在冲突中进行有效对话。
这意味着不回避彼此间的矛盾。
放下指责的姿态,坦诚面对自己的真实需求。
把“你怎么这样”改成“我需要你这样”。
最终,双方为了一致的生活愿景互相让步。
故事的最后,心碎的弗兰克带着孩子离开了革命路,一对年轻的新婚夫妇满怀憧憬地搬进他们的房子。
旧人换新人,这一安排似乎在暗示:
太阳底下无新事,婚姻问题又将重演。
正如耶茨所说的那样:
我笔下的人物都在自己已知与未知的局限内,风风火火地想要做到最好,可最终都无可避免地失败。
看不透婚姻中的潜规则,无论和谁结婚都是悲剧。
要想跳出错误的相处模式,就必须:
在平凡里创造温馨,不要忘记初心;
在分歧时寻找共识,切忌回避矛盾;
在冲突中好好沟通,杜绝互相伤害。
“得一人心”固然浪漫,“白首不分离”才更加珍贵。
愿你我都能经营好自己的婚姻,用爱抵御现实的庸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