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朦胧在9月11日意外坠楼身亡,享年37岁,官方火速将此案定调为“意外事件”,但舆论并未因此平息。(图/翻摄自于朦胧微博)
英国BBC中文网在美西时间9月23日,于头版头条大幅报导于朦胧坠楼案,盘点疑点与社会反应,并以“官方通报后,民众为何仍质疑”为题,凸显国际对中共官方说法的信任度零。旅外自媒体YouTube“大卫观点”发布最新分析指:此案已“震动中国,如今更冲出国门!”大卫强调,当BBC、澳洲《今日澳洲》与新加坡《海峡时报》等权威媒体罕见同时聚焦,等同把案件推上全球舆论台面,恐成为左右办案方向的外部变数。
大卫指出,国内信息场景呈三个趋势:其一,“舆论降噪”加剧,从撤下热搜、关键字限流,到中大型媒体被约谈降温。其二,对“于朦胧相关痕迹”进行系统性抹除,例如于朦胧影视作品演职员名单,被指已看不见其姓名;其三,涉案传闻方开始“反扑”,以声明、律师函对网民追问回击。
英国BBC中文网于头版头条报导于朦胧坠楼案。(图/翻摄自BBC中文网页面)
与此同时,他强调“北京当局远程删讯息、试图控制舆论”,反而引发更大质疑与反效果。在案情层面,大卫援引“邻居见证”指出:有住户以同款楼型为例,称窗台高度与纱窗结构使“酒后不慎坠楼”的自杀意外说很难成立,认为“邻居见证曝光,直接打脸‘自杀’说法”。
这类第一手资讯分享虽已在墙内遭压制或被迫删除,不过相关影像与说法已被海外网友备份流传,成为推动外界追问的关键素材。他并研判,当“BBC等欧美权威大媒体罕见聚焦,登上头版头条”后,北京可能被迫在两难间权衡——在强大国际舆论压力下,为维护所谓“公信力”与对外形象,是否“把凶手抛出来”以止血;否则每年巨额对外宣传成本恐因全球质疑而“打水漂”。
大卫同时提醒,不用过度寄望外国政府立即介入;真正能持续施压的,仍是中国境内民意与证据的积累。最后他总结,国际关注正把此案从“内宣题目”拉回“法治与真相”的公共议程,后续走向将取决于官方是否正面回应社会与国际媒体的具体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