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加拿大人口普查显示:近25年来,合租家庭的增长速度超过了所有其他居住方式,成为城市住房格局中变化最快的趋势之一。尤其是在20至34岁的年轻群体中,合租已逐渐从过渡选择演变为长期现实。然而,随着合租人口激增,与之伴随的法律与财务纠纷也显著上升:从押金损失、账单分摊,到室友擅自搬离或引入新住客,争议频繁出现,凸显出在合租关系中建立明确规则和法律意识的迫切性。
据本地英文媒体《多伦多星报》报道:一名读大学二年级的年轻人,和两位室友满怀憧憬地搬进了他们在多伦多的第一套公寓。那是他们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生活”,兴奋之余,他们没有多想,甚至连室友协议都没签,就搬了进去。
在租约即将结束前,一位室友提前离开,却把卧室弄得一团糟。房东威胁要扣留剩下两人的押金(每人500)作为清洁费,但幸运的是——这名大二学生说——房东对两名年轻人“心生怜悯”,退还了她俩的那份押金。
合租热潮下的隐忧
这种故事并不罕见。2021年最新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自2001年以来,加拿大合租家庭的增长速度超过任何其他居住方式。在20至34岁的年轻人群体中,已有约15%的人表示与室友同住。
高昂的房租和生活成本,使合租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选择。但与此同时,合租也意味着将个人生活与财务紧密绑定,一旦处理不当,就可能演变成经济损失或法律纠纷。
在合租中,一个常被忽视的法律细节,是“租客”(tenant)和“住客”(occupant)的区别。
租客:与房东签订合同,受《住宅租赁法》(RTA)保护,享有防止非法驱逐和限制租金上涨等权利。但同时,租客也需承担全部租金和房屋损害的连带责任。若一名租客违约,其他租客必须共同承担责任。
住客:仅凭租客许可居住,与房东无直接合同关系,不受RTA保护。如果租客要让住客搬出,无需房东或租客委员会(Landlord and Tenant Board)介入;而住客若认为被不公正对待,只能通过小额索赔法庭提出诉讼。
图片来源:Tenant Resource & Advisory Centre
据房东与租客委员会称,只要租客也居住在该房屋中,且“房屋不会因此变得拥挤”,则住客无需房东同意即可居住,但是租客需对住客造成的任何损害负责。
安省公益法律服务中心的住房专家霍顿(Brian Houghton)指出,该机构接到过不少案例:租客搬走后,仍因前室友的欠租或损坏赔偿被房东追讨。加拿大住房权利中心客户服务主任韦伯(Lee Webb)更直言:“很多年轻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否受RTA保护,而这种无知,往往要用金钱来付出代价。”
钱,是合租最大导火索
除了法律身份,财务分摊问题几乎是所有合租关系的“第一炸点”。
多数人选择平摊租金,但当房间面积或设施存在差异时,矛盾往往随之而来。一方觉得不公平,另一方则认为管理复杂。对此,专家建议搬入前就明确分摊标准,甚至使用网络上的“租金计算器”,结合房间大小、是否带独立卫浴等因素来决定费用比例。
账单问题更复杂。纽芬兰金融学院的财务规划师西蒙斯(Shannon Lee Simmons)提醒,最重要的是指定一位责任心强的室友,将账单挂在自己名下,其他人再按时转账支付。“如果厨房里的人太多,事情反而容易被忽视。”她说。
但这一角色也伴随风险——若室友拖延或拒付,账单上的那个人的信用评分可能会受到影响。为此,西蒙斯建议设立共享的在线文档,定期更新账单明细、每人应付金额和截止日期,以此保持透明。
前文提到的加拿大住房权利中心客户服务主任韦伯则表示,加拿大住房权利中心经常接到类似投诉:一位室友的伴侣长期居住,却不分摊账单。这类争议若没有事先写入协议,往往会让关系陷入僵局。
室友协议:一份不可或缺的“保险单”
几乎所有专家都强调:合租生活中最重要的,是签署一份清晰的书面协议。
一份完善的室友协议,应包括以下内容:
协议各方的基本信息;
租金数额及分摊方式;
公用事业费用如何承担;
公共区域使用规则及安静时间;
搬出、转租或新增室友的处理流程;
紧急联系人信息;
日常生活细则,如访客、清洁等。
霍顿表示,虽然口头或短信协议同样具有法律效力,但缺乏文字记录,一旦发生争执,在法庭上难以举证。而书面协议则更具清晰度与约束力。加拿大不少大学已为学生提供了室友协议模板,供签署前参考。
韦伯指出:“如果协议内容全面,未来出现问题时,你们只需回头翻一翻协议,就能找到当初认同的公平标准。”
矛盾升级时:沟通、仲裁与援助
即便如此,冲突仍难以完全避免。专家建议,遇到分歧时,首先要进行坦诚和尊重的沟通。若沟通无果,可查阅室友协议,或寻求房东介入。
在财务困难的情况下,租客也可申请社会资源。例如,多伦多租金银行可提供最高5000加元的补助,用于应对临时租金拖欠。
更重要的是,在制定协议时,要尽可能预见未来可能的争议点——从公共空间清洁,到额外住客的责任——并写入合同中。这样,在出现问题时,才有据可依。
缺乏协议带来的后果,有时远比想象严重。前文提到的那位和两人合租的大二学生回忆,有一次她发现祖母留下的纪念盘被室友当作烟灰缸,之前丢失的化妆品也出现在对方房间。那一刻,原本微小的“生活摩擦”,迅速演变成难以修复的信任危机。
她写道:“如果我们当时写明‘不得随意动用彼此的私人物品’,这些矛盾也许根本不会发生。”
共处规则,成了都市生活的必修课
随着合租成为年轻人应对住房压力的普遍选择,如何在共同屋檐下划清财务与法律责任,如何通过书面协议建立起“共处规则”,已不再是小众话题,而是当代都市生活中一堂必须补上的功课。
“签署室友协议,可能看似麻烦,但这是避免未来冲突最便捷、最经济的方式。”韦伯总结说,“它既是法律保护,也是合租生活中的保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