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易:蔚来汽车十年巨亏千亿 陷生死危局☀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存照 > 正文
萧易:蔚来汽车十年巨亏千亿 陷生死危局
作者:
蔚来陷入生存危机是中国新能源车行业“烧钱时代”的缩影。补贴退坡暴露出行业对政策的依赖,出口受阻则戳破了所谓“新质生产力成为增长新引擎”的泡沫。在这双重压力之下,企业从“烧钱换规模”陷入“求生求盈利”的绝境。如果不能实现规模化、技术突破与效益平衡,整个产业恐将陷入系统性震荡,受到破产潮和产业链断裂的重创。

图为2021年4月19日一辆蔚来汽车在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上亮相

(上篇)详细分析了蔚来汽车因高研发投入、换电网络、直营模式以及依赖资本输血,最终陷入债务与亏损的恶性循环,凸显其“烧钱换规模”战略的脆弱性。然而,蔚来的困境并非孤例,补贴退坡、出口受阻、内卷式竞争和技术瓶颈正将整个中国新能源车行业推进“内需疲软、外销堵塞”的系统性危机。

行业竞争:白热化下的生存危机

蔚来陷入生存危机并非孤例,而是中国新能源车行业“虚假繁荣”的缩影。官方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车整体销量达693.7万辆,同比增长40.3%,渗透率达到44.3%。然而,表面火爆的背后却是利润低迷、亏损严重、资金链断裂的结构性行业危机。

第一、市场格局:头部集中中小爆雷

今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车行业加速洗牌,市场集中度上升,呈现“头部集中、中小爆雷”格局。比亚迪以规模效应和全产业链布局稳居龙头,销量214.6万辆,市场份额超33%。特斯拉则主导外资,全球交付超72万辆,美国市场份额高达44.7%。

新势力则分化加剧,零跑主打性价比,交付22.17万辆;理想主打家庭增程式SUV,20.4万辆;华为智驾生态领先,19.86万辆;小鹏通过智驾突围,19.7万辆;小米凭性价比和营销崛起,15.7万辆。蔚来则交付11.42万辆,在造车新势力中表现处于下游位置。

而中小车企则大量陨落,面临资金链断裂、供应商讨债、股权冻结,甚至破产重整。2024年,中国新能源车企退出率达8%~10%,约20~30家中小品牌“停摆”或破产,包括威马、高合(2023年底停工,2024年正式退出)、极越(2024年年底“停摆”,供应商催款、裁员70%)等。

2025年,预计将新增5~10家破产,包括哪吒(6月破产重整受理)、合创(亏损30亿元,拖欠员工工资)和远航(资金链断裂)。

第二、价格内卷:利润的绞杀场

车企为了抢市场份额,不惜“自残”。比亚迪秦Plus降至8万元,小米SU7起价26万元,特斯拉Model Y“0首付”优惠,这场“以价换量”的内卷,压缩了企业利润空间,令中小车企最先倒下。而消费者短期受益(购车成本降10%~20%),但长期隐患巨大:质量缩水,偷工减料;维修费翻倍,售后崩塌;研发投入下降,创新停滞。

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行业整体利润率仅为4.6%,远低于下游工业企业平均水平的5.9%,创下近10年新低。数据显示,新能源车贡献了行业80%的增长,却拖累整体盈利。例如,在动力总成供应链中,电池、电子驱动和控制系统供应商的利润率分别下降了3.6%、6.4%和5.1%。

第三、技术瓶颈:竞争短板暴露

中国新能源车产业在电池、电机、电控“三电”领域领先(全球市占率60%),但在车规级芯片、操作系统(OS)和先进电池(固态电池、高能量密度电池)等核心技术上仍处在被“卡脖子”困境,受制于国际巨头的技术垄断和专利壁垒。

首先,进口芯片占成本10%~15%。中国车规级芯片渗透率仅30%,高端芯片(如英伟达Orin-X,算力2000TOPS)依赖进口,占成本10%~15%。国产芯片(如地平线J6、黑芝麻A1000)算力仅1000TOPS,集成度低,功耗高。

车规级芯片需耐高温(-40°C至125°C)、低故障率(PPM10),设计依赖EDA工具(Synopsys、Cadence,90%美国控制),制造受限于7nm以下制程(台积电占全球70%)。

其次,国产车载OS(车载智能计算平台,如华为HarmonyOS NEXT、阿里AliOS)汽车级渗透率不到20%,核心算法和UI设计落后于QNX(BlackBerry,全球50%份额)。整车全域OS自主率虽达50%,但接口不统一,智驾与座舱融合差、交互卡顿。此外,国产OS开发者生态弱(HarmonyOS应用不到10万,QNX超50万)。算法(如VLA大模型)依赖进口。

最后,电池占整车成本30%~35%。固态电池(500Wh/kg)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强,全球固态电池专利60%在日本(丰田、松下),中国仅20%。固态电池需突破电解质(硫化物、氧化物)和电极材料,国内尚处于实验阶段(100Wh/kg),量产遥遥无期。

外部环境:补贴退坡与出口受阻双重压力

补贴退坡与出口受阻令中国新能源车行业雪上加霜,形成“内需疲软、外销堵塞”的恶性循环,威胁企业生存。补贴退坡推高购车成本,削弱国内需求,压缩利润空间,加剧企业亏损;而出口受阻则阻塞海外出货通道,令企业无法消化过剩产能,导致库存高企,产能利用率下降。

第一、补贴退坡:从政策红利到市场裸泳

中国新能源车产业的崛起离不开政策扶持。2009年起,中共政府通过购车补贴(最高7万元/辆)、购置税减免、地方贴息贷款等投入超2,000亿元,推动行业以惊人速度增长。2022年,中国新能源车产量突破500万辆,市场占有率达到24.4%。然而,繁荣表象掩盖了深层危机。

2023年后,地方财政不堪重负,新能源车补贴全面取消(仅部分城市保留购置税减免,上限1.5万元)。2025年,购置税减免政策延续,但覆盖率仅30%(主要一线城市),行业彻底进入“后补贴时代”,被迫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

补贴退坡直接推高购车成本,削弱国内需求,导致企业利润下滑。2021年单车补贴1万~2万元,2023年取消后,购车成本增5%~10%,消费者观望情绪浓厚,“等降价党”增多,更倾向15万元以下的低价车型。新能源车销量增速放缓,需求愈加疲软(二三线市场渗透率35%)。

内需疲软迫使企业降价促销快速出货,而价格战又进一步压缩毛利,加剧亏损。2024年,全国乘用车市场降价车型达227款,超过2023年全年148款的降价规模。其中,新能源车新车平均降价力度达1.8万元,降价幅度9.2%。

第二、出口受阻:全球化受挫

中国新能源车2024年产量突破1300万辆,但本土需求饱和,出口成为消化渠道。然而,大量低价倾销引发国际反弹,中国车企出口渠道受阻,难以通过海外市场消化过剩产能。

2024年,美国将中国电动车关税从25%提高至100%(2025年1月生效),2025年扩展至电池、零部件(最高104%),进一步封杀中国车企进入北美市场。

2025年,欧盟正式对中国电动车加征最高38.1%(比亚迪17.4%、吉利20%)的反补贴关税。欧盟数据显示,在产业政策扭曲市场的影响下,中国电动车企业进行低价倾销,2024年占欧洲进口的30%,威胁本土品牌(如大众、Stellantis)。

此外,加拿大2025年跟进美国,提高关税至100%;印度、巴西则加强本地化要求(如建厂比例超50%),限制直接出口。

出口受阻阻塞海外出货通道,行业过剩产能无法消化,库存激增,产能利用率下降。2025年中国新能源车出口增速从2024年的77.6%骤降至5.8%~10%,导致库存积压超100万辆(积压成本增10%),产能利用率降至70%,企业现金流恶化,类似比亚迪“零公里二手车”的现象严重。

结语:

蔚来陷入生存危机是中国新能源车行业“烧钱时代”的缩影。补贴退坡暴露出行业对政策的依赖,出口受阻则戳破了所谓“新质生产力成为增长新引擎”的泡沫。在这双重压力之下,企业从“烧钱换规模”陷入“求生求盈利”的绝境。如果不能实现规模化、技术突破与效益平衡,整个产业恐将陷入系统性震荡,受到破产潮和产业链断裂的重创。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江一

来源:..;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5 by Aboluowang

免翻墙 免翻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