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易:中国红极一时的社区食堂为何烂尾?☀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存照 > 正文
萧易:中国红极一时的社区食堂为何烂尾?
作者:
短短三年,社区食堂就迎来大规模关门潮。北京、西安、沈阳、杭州、苏州等地尤为明显,普遍出现经营困难。例如,中部某省份老年食堂开九家亏六家,亏损面高达60%以上;苏州虽建成2,059个助餐点,但只有913家实际进行运营,其中超过一半亏损。曾被寄予厚望的“惠民工程”,为何迅速沦为“烂尾陷阱”?

中国的供销社和大食堂复辟回头,被指不是为了解决吃饭问题,而是有中共的更多目的。图为2022年11月1日在上海静安区的一个餐馆内就餐的人们

2022年10月,中共住建部与民政部联合发布通知,要求各地试点建设包括社区食堂在内的便民商业服务设施,为居民提供所谓“一站式”服务。在政策的驱动下,社区食堂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涌现。2023年,新注册的相关公司就超过1,700家,全国社区食堂总数逾6,700家。

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到成都、武汉等中西部城市,甚至在吉林、河北等北部地区,各地方政府竞相掀起大规模建设热潮。例如,吉林省要求2025年前,每个街道至少要有1所老年食堂;河北省要求到2025年,达到每市建设不少于500家、全省不少于5,000家社区食堂的目标。

中共将社区食堂定位为重要民生工程,声称旨在解决老年人和低收入群体“吃饭难”问题,部分城市和地区甚至由政府挂牌成立社区食堂,由街道办直接管理,采用“国营”模式。但因社区食堂建设“一窝蜂”上马,带有强烈行政动员与运动式特征,舆论更多质疑其为“政绩工程”。

然而,短短三年,社区食堂就迎来大规模关门潮。北京西安沈阳、杭州、苏州等地尤为明显,普遍出现经营困难。例如,中部某省份老年食堂开九家亏六家,亏损面高达60%以上;苏州虽建成2,059个助餐点,但只有913家实际进行运营,其中超过一半亏损。

曾被寄予厚望的“惠民工程”,为何迅速沦为“烂尾陷阱”?其兴衰背后,暴露出怎样的制度与社会危机?本文将从社区食堂所面临的困境、深层结构性原因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揭示这一现象不仅是餐饮项目的失败,更是政策失灵、财政透支与社会信任崩塌的集中体现。

社区食堂面临的经营困境

社区食堂面临如今的经营困难并非偶然,一方面,忽视成本控制、缺乏竞争机制、盈利模式单一等问题导致其难以持续运营;另一方面,中共企图用非市场化手段来解决社会问题,强调福利性却破坏了市场公平,违背市场经济规律。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价格机制失衡:公益与市场矛盾。

社区食堂以低价吸引老年人和低收入群体,菜品价格远低于市场水平,以体现公益性。然而,房租、人工、食材、水电等刚性成本却随市场波动不断上涨。再加上客源不足(如无锡服务中心覆盖率仅1.22%),导致出现“价格倒挂”现象:卖得越多,亏得越多。

涨价因公益性质受到限制,容易引发居民不满;不涨则长期亏损,陷入“涨价挨骂、不涨亏本”的两难境地。这种价格机制的失衡,直接削弱社区食堂的可持续性。官方调研数据显示,55%的社区食堂表示餐费价格难以与成本同步,亏损缺口持续扩大。

第二、缺乏竞争与效率低下:受市场化餐饮挤压。

社区食堂的服务与市场化餐饮高度重合,但其运营模式却缺乏竞争力。依赖政府补贴的社区食堂,缺乏市场压力,服务意识薄弱、菜品创新不足、管理僵化、效率低下。相比之下,外卖平台和私营餐馆凭借灵活口味、优质服务和舒适就餐环境,吸引了更广泛的客群。

更关键的是,社区食堂在“最后一公里”服务上存在明显缺失。许多食堂位于综合体或街角,距离居民区二三十分钟路程,行动不便的老人难以到达。送餐上门服务也因成本高企而难以持续,真正有需求的群体被忽视,导致客源进一步枯竭。

第三、目标客群错位:补贴资源被“薅羊毛”。

老年人消费能力有限,难以支撑社区食堂长期的收支平衡,而非目标群体(如上班族和年轻人)的“薅羊毛”行为则进一步侵蚀了有限的资源。社区食堂本应服务老年人和低收入群体,但却因低价吸引了大量上班族和年轻人,使得补贴没能精准惠及目标群体,加剧了运营压力。

此外,老年人饮食需求多样,如糖尿病患者需要低糖餐,吞咽困难者需要软食,但社区食堂菜品单一、口味寡淡(为迎合老人减油盐或用预制菜),难以满足多样化需求。苏州助餐点调研显示,老人实际到店率远低于预期(平均到店率仅为20%~40%),部分老人认为“在家烧菜更划算”。

第四、信任危机:从“国家福利”到“割韭菜”。

社区食堂的信任危机是其倒闭潮出现的重要推手。一些食堂为回笼资金,推出充值卡优惠活动,如“充500元(人民币,下同)送100元”,吸引老人将其视为“国家福利”而踊跃参与。结果没过几个月就因经营不善而卷款跑路,导致老人预付资金血本无归。例如,西安一位老人充值1,000元,仅消费20顿后食堂倒闭,一个月养老金化为泡影。

还有的社区食堂初期通过低价吸引顾客,然后悄然涨价甚至超过周边私营小馆,让老人感到自己被“精心包装的割韭菜行动”所欺骗。本盼省钱却被“收割”,接连的失信事件使老人信心崩塌,消费意愿大幅下降。这些事件引发了居民对社区食堂的普遍不信任,也让其成为“割韭菜”的代名词。

第五、盈利模式不可持续:补贴依赖的致命伤。

社区食堂高度依赖政府补贴,包括建设补贴、运营补贴和租金减免。一旦补贴减少或中断,食堂便因缺乏自我“造血”能力而陷入困境。当前社区食堂的四种运营模式(社区主导市场运营、街道减租第三方运营、爱心捐赠志愿者模式、国营模式)均以补贴为核心,未能形成多元化收入来源。

以重庆于百家惠民食堂为例,2020年开业时以9元一餐的成本价运营,年亏损17万元。补贴停止后,食堂无法维持,客源迅速流失。缺乏可持续的盈利模式,使社区食堂在市场竞争中难以立足,更加速了其昙花一现的命运。

深层原因分析:制度与经济的结构性危机

社区食堂的快速兴起与大规模倒闭不仅是餐饮项目的失败,更是中国制度与经济运行深层结构性问题的投影。政策运动化、违反市场规律、财政透支和社会信任崩盘这些问题交织放大,导致社区食堂从“惠民样板”沦为“烂尾陷阱”。以下从四个方面分析其深层原因:

第一、政策运动化:一窝蜂上马的“政绩工程”。

社区食堂的快速扩张是典型“运动式治理”。地方政府为完成政治任务,盲目追求数量,导致质量难以保证。这种现象并非孤例,2016年的共享单车热潮最终沦为“共享坟场”;2017年的长租公寓爆雷,年轻人押金无归;2020年的平价药房因药价虚高而关停。

这些“民生工程”无一例外以烂尾收场,共同点在于:一窝蜂上马、靠补贴维持、违背市场规律,最终沦为政治作秀和财政窟窿。这种运动式推进的背后,是政策制定者对市场需求的忽视和对政绩的过度追求。《2025年中国餐饮产业生态白皮书》数据显示,社区食堂的密集开设挤压了周边小餐馆的生存空间,引发就业问题,导致资源浪费严重。

第二、违反市场规律:“计划经济思维”延续。

社区食堂失败的根源在于其并非市场自发行为,而是“拍脑袋决策”的政绩工程。项目建设并非基于真实需求调研,而是为了应付上级任务。承包商多为临时成立的小公司,缺乏竞争与监督。政策制定者试图以“低价”对抗市场,却违背了基本的经济规律,难以形成可持续的商业逻辑。

这种模式与中国近年来其它“举国之力”工程如出一辙。房地产、雄安新区、芯片产业园、新能源汽车等,均呈现“昙花一现-资金耗尽-烂尾收场”的恶性循环。社区食堂的兴衰,反应出“计划经济思维”在政策制定中的延续:动辄以行政力量推动项目,却缺乏市场逻辑,最终难逃失败。

第三、财政透支:地方政府财政危机。

社区食堂的兴起依赖地方政府大量补贴。然而,近年来中共地方政府财政状况急剧恶化。官方数据显示,2023年底地方政府债务余额达41.7万亿元,隐性债务可能突破60万亿元,相当于GDP50%以上。土地出让收入从2021年的8.7万亿元锐减至2023年的6.68万亿元,财政收入缩水超两成。

在财政危机下,地方政府被迫削减非刚性开支,教育、医疗预算被压缩,公务员绩效奖金停发,社区食堂自然就成为首当其冲的牺牲品。地方政府财政透支使得社区食堂的“输血”模式难以为继,以沈阳瑞兰香社区食堂为例,2023年10月开业,仅一个月后就因补贴撤退和内部问题而关门。

第四、社会信任崩盘:从希望到失望的恶性循环。

中共宣称建立社区食堂是为弱势群体解决吃饭难题,但大规模倒闭和“充值跑路”事件却彻底摧毁了居民的信任。老人群体本对政策性项目抱有期待,但接连的失信事件使其感到被欺骗,对本就处于弱势的群体而言,这种心理冲击造成的影响尤为深远。

而年轻人则因多次目睹“惠民项目”烂尾,对政府承诺产生普遍怀疑,导致社会信任崩塌。这种信任危机不仅局限于社区食堂,近年来,共享经济、长租公寓等项目的接连失败,均侵蚀了公众对政策性项目的信心。长远来看,这种冷漠与不信任将进一步加剧社会撕裂。

结语:

社区食堂的失败绝非偶然,是中共政策式工程的必然结果。表面上,它打着“惠民工程”的旗号,实则是以财政补贴为驱动的政绩产物,缺乏市场逻辑与可持续性。其快速倒塌不仅是一个项目的失败,更是中国制度运行深层困境的缩影:政策运动化、违反市场规律、宏大叙事与现实割裂。

社区食堂的大规模关门潮,暴漏出财政危机、政策失灵与社会信任危机三重结构性矛盾。严重依赖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再已无力支撑“运动式”的民生项目,而随着中国老龄化加剧(预计2050年老年人口达3.8亿),社会保障体系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江一

来源:..;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5 by Aboluowang

免翻墙 免翻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