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三暮四,“三”和“四”到底指什么? 中国文化|传统文化|中华文化|东方文化☀阿波罗新闻网
生活 > 中国文化 > 正文
朝三暮四,“三”和“四”到底指什么?

“朝三暮四”是我们经常用到的一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反复无常、变来变去。

但你知道吗,这个成语原本的意思和今天不太一样,它来自一个有趣的故事,成语里的“三”和“四”也不是泛指数量多,而是有着具体所指。

“朝三暮四”出自《庄子·齐物论》中的一个典故:战国时期,宋国有个养猴子的人,他非常喜欢猴子,养了一大群,每天喂它们吃橡果。

后来,家里的粮食不那么充裕,他不得不减少猴子的口粮。于是他跟猴子们商量:“以后,早上给你们三颗橡果,晚上给你们四颗,怎么样?”

猴子们一听,早上才给三颗橡果?这怎么够!于是乎,一个个都炸了毛,龇牙咧嘴,非常生气,纷纷对着养猴人吵闹。

养猴人一看这情形,灵机一动,马上对猴子们改口说道:“别急别急,那我们换一下,早上给你们四颗果,晚上再给你们三颗。”

猴子们一听,早上可以吃四颗橡果,比最开始的三颗要多,它们立刻转怒为喜,立刻就高兴起来,开心地抓耳挠腮,不再吵闹了。

所以,“三”和“四”到底是什么?答案显而易见。“三”和“四”指的就是橡果的数量。早上三颗晚上四颗,或者早上四颗晚上三颗。

养猴人没有增加橡果的总数,他只是巧妙地变换分配顺序,就成功安抚了猴子。猴子看到了眼前数量的增减,却看不到一天的总量并无变化。

成语“朝三暮四”由此而来,但它的本义与今天“形容人反复无常、变来变去”所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同,为什么成语的意思变了?

其实,这个故事的本意是庄子用来说明一个深刻的哲学道理:要透过表象看本质,名称和形式上的争论有时毫无意义,实质才是关键。

养猴人是有大智慧的,他懂得变通;猴子则是愚蠢的,被表面现象所欺骗。后来,人们从这个故事里提炼出“朝三暮四”这个成语。

最初它的含义更接近“用巧妙的办法欺骗或安抚”,或者“实质不变,只变形式”。但随着时间流逝,成语的用法逐渐聚焦在“变化无常”的意思上。

人们用这个成语来批评那些主意、态度或行为经常改变,反复不定的人,就像故事里猴子们的情绪,因为早晚顺序的调换而瞬间逆转一样。

尤其在现代汉语中,“朝三暮四”这个成语常常用于形容感情中的花心和不专一,批评那些在恋爱中摇摆不定、见异思迁的人。

“朝三暮四”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实现本质上的转变,从最初描述猴子被数字迷惑的小故事,变成我们如今常用的“反复无常”及“见异思迁”。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吴莉亚

来源:冷知识好玩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5 by Aboluowang

免翻墙 免翻墙链接